2月18日,青山区工人村街道青和居社区第三网格网格员李文丽在挨家排查。 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武汉战疫报道组
“因为过年,一部分居民回了老家。” 59岁的胡明荣嘶哑着嗓音说:“可还有9800多人呢!”
“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对武汉汉阳区江欣苑社区——一个有5470多户的大型社区而言,压力可想而知。
2月17日起,武汉全市开始为期3天的集中拉网式大排查,希望在2月20日完成“五个百分之百”工作目标——确诊患者百分之百应收尽收、疑似患者百分之百核酸检测、发热病人百分之百进行检测、密切接触者百分之百隔离、小区村庄百分之百实行24小时封闭管理。
“现在,我们还有最后6小时。”2月19日下午,面对散居在41个楼栋128个单元里的居民,已担任社区党委书记16年的胡明荣直言:“这次的挑战,不小。”
大数据
攥着一份情况不明家庭信息表,胡明荣找到社区民警蔡国胜。
“胡书记,你就说,还有谁家没联系上?”
“就是这一家,手机号换了。”
“哦,他现在的手机号是176……”
“还有这家,不承认和确诊的(患者)是亲戚。”
“不对,是她亲姑姑,清清楚楚的。”
……
几分钟后,这份表已被重新添上居民的最新信息。
“快去确认吧,别耽误时间。”看到社区工作人员一一记下,胡明荣赶紧嘱咐。
这一轮大排查,让胡明荣知道,警方的大数据平台“很管用”。
按照统一部署,武汉警方去年启动“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即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和实有单位。其中,“标准地址”由行政区划、街路巷、门(楼)牌号、小区名称、楼栋号、单元号、户室号等要素分层级依次组合构成;“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和实有单位”是指实际居住的人口、实际存在的楼栋和房屋、实际存在的单位。
“特别是在排查密切接触者时,这个‘神器’让效率提高不少。” 蔡国胜说。
应收尽收,首先要做到应排尽排。
“几十个工作人员,短时间内完成排查,除了我们社区以前基础好,还真需要高科技。” 正录入着排查数据,一位社区工作人员感慨。
不遗漏
为了对每户情况能一目了然,胡明荣专门和工作人员一起做了张表。
“你看,蓝色的代表密切接触或疑似,绿色的就是安全。”顿了一下,胡明荣降低点儿声音说:“黄色的,就是已经去世。”
她每天最担心的,就是黄色或蓝色会变多。
“还好,在我们社区,绿色一直在增加。”一张统计表翻下来,胡明荣说:“社区做好社区的事,只要医院里有病床,我就不担心。”
据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2月19日发布的消息,目前武汉已全面启用12家方舱医院,全市方舱医院计划床位已超过两万张。
越来越多的床位,成为3300多个社区(村湾)工作者们“去敲门的底气”。
“体温正常吗?” “家里有没有重症病人?” “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2月18日,虽然与居民隔着大门,李俊询问的声音耐心且坚定。
作为江汉区香江新村社区书记,她已经和同事们一道,一一联系了辖区4000多位居民,并完成体温摸排。
战斗在这个老年人居多的老旧社区,已经1个多月没回家的李俊说,每在统计表上打完一个钩,心里就能踏实一分。
对于此次大排查要达到的目标,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王忠林要求:各区要作出承诺,确保没有居家的确诊和疑似病人,“不能不当回事,人命关天,如果再发现一例,就拿区委书记、区长是问。”
一家家地问清楚,拿到最真实的底数,是武汉保卫战当前的关键。
胡明荣不是一个只强调“报数字”的人,更在意的,是当了多年社区书记之后,“能否顺利敲开每户的门”。
“对社区,封闭大门容易,敲开小门才是真考验。”这位已经连续吃了十几天方便面的女书记说,不真的掌握每家每户的情况,怎么去“把那个病打败?”
已经自己开车,送过好几位确诊患者去医院的她觉得,这种时候,居民是不是信任你,“一下子就显露出来了”。
胡明荣记得,一位已确诊的居民,在家人因新冠肺炎过世后,被安排送去医院时,只提出了一个要求:“我要坐胡书记的车去。”
“好,就我来送。”看着这位“快没活下去勇气”的居民,胡明荣再清楚不过,“那个老姐姐,就是想在去医院前,在一个觉得安全的地方,能号啕大哭一场。”
随着这场对抗“疫魔”的战争走向白热化,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清楚,打赢这场阻击战,两道防线最为关键——一道是在前线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者;另一道则在社区,依靠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来防控病毒发生更大范围传播。
已有多位专家表示,从疫情走势角度而言,社区这道防线,尤为重要。
把社区最后一个“密接者”送去隔离点后,拿着那摞每一行都打上确认钩,密密麻麻写完40多张A4纸的居民排查表,隔着两层口罩,胡明荣暗暗舒了口气:“有了这些,希望我们能真晓得,这个病毒到底躲在哪里。”
(采写:王长路 刘丽君 徐旭 袁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