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乡愁叫回家过年,那是门前挂起的红灯笼,是写满祝福的贺岁春联,是被美好祈愿填满的心怀,是留守妇女和老人孩子,翘首以待亲情萦绕、其乐融融的年的味道。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评论员 佟吉清
2020年春运来了。前后总共40天的时间,预计有30亿人次出行。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周期性人口迁徙,回家过年不仅是一场充满等待与期盼的奔袭,更承载着国人阖家欢聚的最美乡愁。
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历来是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话题。在鲁迅笔下,过年是“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梁实秋则从中观察到“主妇的额外负担”,她们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在和春节有关的各种元素中,团圆始终是人们最期盼的硬核,用老舍话说,“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冯骥才在《年意》中描写了人们急切归家的情绪,“那一列列火车被返乡度年的人满满实实挤得变了形,你生怕误车而错过大年夜的团圆,也许会不顾挨骂、撅着屁股硬爬进车窗。”而今高铁时代的旅程不再那么混乱折腾,这段叙述背后每一个归心似箭的念头依旧。
春运,是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为了生活异地漂泊,为了梦想飞向远方,因为乡愁所以春运浩荡。此刻,寂静的乡野逐步启动喧嚣模式,各种关于农村的话题迅速升温。刚刚,一则“不打招呼,爸妈看到你突然回家”的视频刷爆朋友圈。游子突然推开家门的一瞬间,父母的第一反应是惊喜的表情,大大的拥抱,兴奋地尖叫,还有张开双臂的相拥。回家的理由只有一个,留在异乡的原因千万种,道路崎岖交通不便,露天厕所又脏又不安全,还有“女人吃饭不上桌”奇葩陋习在作怪。好在,凡此种种正成过往。
随着大量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那些守护乡村的妇女,不再是围着锅台转、围着老公转、围着孩子转的“三转婆姨”,而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脱贫致富的半边天,改变陋习的带头人,文明乡风的塑造者,和谐乡村的稳压器。从全国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到全力确保农产品质量“舌尖上的安全”,乃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都离不开她们胼手胝足的劳作,宵衣旰食的付出。在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的语境下,正因为有了这些留守妇女的执着坚守,我们才留住了多彩年味,还有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农,天下之大业也。扎实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激活“一池春水”,绘就“满园春色”。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亲们鼓起“钱袋子”,抓好“米袋子”,守紧“肉筐子”,拎稳“菜篮子”,好日子可见可感。私家车越来越多,出行更加便捷,路灯亮起来了,厕所干净了,乡风更淳了,农村变美了,人们在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享受健康舒适的生活,在外漂泊的游子们纷纷踏上返乡路,城里的孩子们爱上了在田野里撒欢儿。
有一种乡愁叫回家过年,那是门前挂起的红灯笼,是写满祝福的贺岁春联,是被美好祈愿填满的心怀,是留守妇女和老人孩子,翘首以待亲情萦绕、其乐融融的年的味道。聊起春运,白岩松说,“生活就是水涨船高,过去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我们的期待和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是媒体的责任,更是社会进步的需求,幸福在更好的前方,我们还没到满足的时候。”变是生活永恒的节奏,不变的是亲情的牵挂,是对回到吾乡的向往。春运道路千万条,家是我们共同的方向,是每个人最深沉的渴望。
春节一过,严冬就将结束,春天迅即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