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的前提是传统农业基础上的新业态衍生,而农村新业态的衍生需要新知识的注入才有可能,让新知识变成新业态的主体是农民,因此,向农民大力普及农业科技和创新知识,势在必行。
■ 庄晋财
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只要选择待在农村,就很难避开传统农业。今天我们强调乡村振兴,不能脱离传统农业,因为只有以传统农业为基础,才能体现农村的产业特色,做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完美结合。乡村产业振兴不能仅依靠农业,但又不能离开农业,这就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在于科技,在于知识,只有在传统农业中嵌入科技,才能改变传统农业的弱质性,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从而让农民实现增收并最终得以生活富裕。
小时候种油菜,只知道收获油菜籽后榨出菜籽油,现在,农业科学家们让油菜花花期变得很长,农民守着门前田里那片油菜花,就让许多城里人把钱送上门,赚的比卖菜籽油要多得多;小时候读到“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稀奇得像听神话故事,今天的农业科学家让你想在什么季节吃西瓜不再是奢望;小时候吃桃子就一定不是李子,吃李子也一定不是桃子,现在农业科学家可以让你吃到像桃子却是李子的水果……
由此可见,农业本无天生的传统弱质,如果农民能够利用科技知识,让传统农业变得更具个性化特征,就有机会走出“谷贱伤农”的“蛛网困境”。现代技术层出不穷,如前所述,让油菜花期延长,让西瓜改变时令,让桃李联姻生子,似乎只要能想到,科技知识都能帮你做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传统农业里的“蛛网”仍然一次又一次地网住了农民致富的双手,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以为还是因为科技知识不够普及。
上面提到的能够改变农产品的品种、时令、花期等等的,都只能算是硬技术,传统农业发展中还有许多软知识。比如,如今农业产业链已经由原来的线性,逐渐向网状演化,传统农业产业链中的每一个节点,只要运用科技知识都有可能蘖生,从一个节点蘖生出来的新产业链,极有可能与其他产业链相链接,从而形成多产业的融合,比如将传统农业赋予乡土文化,与乡村旅游联姻,将传统农业通过互联网与城市产业链接,等等。当然,知识的多样性与分散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传统农业成为众多产业链中的模块,实现“即插即用”功能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又让农民在复杂的知识面前变得无所适从。
从农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农业科技知识如果只停留在农业现代示范园区里,不向农村扩散,不向农民推广,就无法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推动力量。任何一种知识要转变成生产力,都需要有具体的实施者,就农业而言,这个实施者主要还是农民,而不是农业科学家。所以,仅仅农业科学家获得了知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让这些知识转换成农民在田间地头操作的方法与手段,才有可能让知识改变传统农业。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的普及与创新同等重要。遗憾的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向农民普及农业创新知识的力度太小。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的前提是传统农业基础上的新业态衍生,而农村新业态的衍生需要新知识的注入才有可能,让新知识变成新业态的主体是农民,因此,向农民大力普及农业科技和创新知识,势在必行。今年中央密集发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配套政策,相关文件中也多处提到,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鼓励小农户接受新技术培训,向小农户集成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如何因地制宜展开培训,让培训和技术推广获得实效,真正培育出更多有文化有知识的新型农民,还需基层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进一步落实。
(作者为江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