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少年强,则国强。近日发布的《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70年来,我国儿童健康事业蓬勃发展,取得巨大进步。我国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至2018年的3.9‰、6.1‰和8.4‰,于2007年提前8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2013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下降至8.1%,农村降幅大于城市,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全国住院分娩率大幅提升至近6年来的99%以上。2018年以乡镇为单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95%以上。全国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增加至2018年的91.2%、92.7%。儿童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逐步消灭了天花,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2006年后连续13年无白喉病例报告;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下降至2014年的0.3%。截至2018年底,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已覆盖715个国家级贫困县,累计722万儿童受益。2018年底在应配置母婴设施的公共场所中,配置率达到80%以上,在全社会提倡、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这一个个数据,“数”说着70年来我国政府和各级妇幼卫生保健工作者为儿童健康事业付出的努力已开花结果。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耿兴敏
5月27日,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妇幼健康司司长秦耕发布了《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这一个个数据,“数”说着70年我国政府和各级妇幼卫生保健工作者为妇幼健康而持续努力的结果,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注意到,其中有关儿童健康的不少数据,均反映了昔日的地区与城乡差距在持续缩小,东西部、城市和农村儿童的健康水平正逐步接近。
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来细细“数”说一下70年我国儿童健康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巨大进步。
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大幅下降八成以上,提前8年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新中国成立前,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缺医少药,孕产妇死亡率高达1500/10万,婴儿死亡率高达200‰,人均预期寿命仅有35岁。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审议通过《共同纲领》,明确提出“注意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当年10月底卫生部成立,内设妇幼卫生局,地方各级卫生部门内设妇幼卫生处(科),建立了自上而下完整的妇幼健康行政管理体系。
1950年开始探索设立妇幼保健专业机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构筑起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的专业服务阵地,为妇幼健康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8年—2012年是我国妇幼健康发展的成熟期。期间,推动妇幼健康法制化建设,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形成了“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和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此后,中国政府连续实施了三个周期的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09年启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妇女儿童健康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妇幼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妇幼健康事业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消除新生儿破伤风,标志着中国妇幼健康服务质量和可及性达到新水平,妇幼健康工作由“保生存”向“促发展”转变。壮丽70年,我国儿童健康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
《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1991年的33.1‰、50.2‰和61.0‰,下降至2018年的3.9‰、6.1‰和8.4‰,分别下降了88.2%、87.8%和86.2%。
与此同时,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城乡差距明显缩小。曾经,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体现在儿童健康事业上,也是发展不平衡,服务能力差距很大。
《报告》显示,我国2018年农村和城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0.2‰和4.4‰,比1991年分别下降了85.7%和78.9%。1991年城乡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之比为1:3.4,2018年缩小到1:2.3。
值得注意的是,地区差距也在持续缩小。2018年东、中、西部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4.2‰、7.2‰和12.7‰,较1991年分别下降了87.5%、89.1%和87.3%。东、西部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差值由1991年的66.5‰缩小到2018年的8.5‰。
另外,一个重要指标——5岁以下儿童主要疾病死亡率显著下降。2017年,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前5位死因是早产或低出生体重、肺炎、出生窒息、先天性心脏病和意外窒息,占全部死因的55.7%,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79.1%。
值得中国医护人员自豪的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要求到201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要在1990年基础上下降2/3,而中国,于2007年提前8年实现了这一目标。
秦耕表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下降对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延长有重要贡献。据测算,2000—2015年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的4.9岁中,有23.5%归因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下降。
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大幅改善,出生缺陷防治成效明显,全国住院分娩率大幅提升至99% ,防治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卓有成效
《报告》显示,中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持续下降。2013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8.1%,与1990年的33.1%相比下降了75.5%。与此同时,农村降幅大于城市,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1990—2013年,城市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由11.4%降至4.3%,农村由40.3%降至11.2%,城市和农村生长迟缓率分别下降了62.3%和72.2%。
另外,出生缺陷导致的儿童死亡明显下降。与2007年相比,我国2017年出生缺陷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3.5‰降至1.6‰,对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的贡献超过17%,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儿童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阚全程介绍,人口大省河南省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严格“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建立健全母婴安全保障体系。全省建成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175个、新生儿救治中心171个,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救治网络。与2000年相比,2018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由54.15/10万降至10.85/10万,婴儿死亡率由30.91‰降至3.7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34.8‰降至5.28‰,妇幼健康核心指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报告》显示,部分重大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下降趋势。比如,全国围产期神经管缺陷发生率由1987年的27.4/万下降至2017年的1.5/万,降幅达94.5%,从围产期重点监测的23个出生缺陷病种的第1位下降至第12位。比如,地中海贫血防治成效明显,广东、广西胎儿水肿综合征(重型α地贫)发生率由2006年的21.7/万和44.6/万分别下降至2017年的1.93/万和3.15/万,降幅分别达91%和93%。
这些成绩的取得,和我国妇幼健康服务持续改善息息相关,逐步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保障。
《报告》显示,全国住院分娩率大幅提升,从1996年的60.7%上升至近6年来的99%以上。特别是农村住院分娩率由1996年的51.7%升高到2018年的99.8%,城乡间差距明显缩小,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西部地区住院分娩率从1996年的44.8%上升到2018年的99.7%,地区差距基本消除。我国从2000年开始试点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2009年全面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进行定额补助,部分地区实现免费住院分娩,部分省份还给予生活和交通费用补助。
另外,我国为全国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梅毒、乙肝筛查,为所有发现感染的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预防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近年来,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检测率稳定在99%以上,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从干预前的34.8%下降到2018年的4.5%,先天梅毒报告病例数下降幅度超过70%,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率达到99.7%,有效避免和减少了儿童新发感染。
儿童保健水平大幅提升,有效控制儿童重点传染病,科学防治儿童重点疾病,免费为儿童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加强产前筛查,提倡、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
我国不断提高儿童健康管理水平,加强危重新生儿救治。比如,要求每个分娩现场有1名经过新生儿复苏培训的专业人员在场。对早产儿进行专案管理,推动开展早产儿袋鼠式护理工作,改善早产儿生存质量,推广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新生儿复苏等适宜技术,提高新生儿保健工作水平。
2003—2014年,全国婴儿出生窒息死亡率、新生儿因出生窒息24小时内死亡率和因出生窒息7天内死亡率下降幅度分别达到75.1%、81.3%和76.9%。
全国妇幼卫生年报系统监测显示,新生儿访视率稳步提高,从1996年的81.4%提高到2018年的93.7%,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目前,全国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稳步增高,分别由1996年的61.4%、62.7%增加至2018年的91.2%、92.7%,城乡差别不断缩小。
另外,在全国范围实施儿童免疫规划,不断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从最初预防6种疾病扩大到预防15种疾病。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向辖区儿童提供预防接种服务,2018年以乡镇为单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95%以上。
多管齐下,综合防治,儿童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我国逐步消灭了天花,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2006年后连续13年无白喉病例报告。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7%下降至2014年的0.3%,降幅达96.7%;2018年麻疹发病率降到0.28/10万以下,发病数不到4000例;2018年全国流脑发病数仅104例,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科学防治儿童重点疾病。比如,加强儿童近视防控,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眼保健服务,为7岁以下儿童每年免费进行视力检查并建立视力健康档案,进行近视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近视防控意识。
同时,大力保障儿童用药。2017年以来,建立国家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会商联动机制,解决了66个儿童药品短缺供应问题。建立“优先审评快速通道”,对于新药专项支持且临床急需的儿童药品经审议后,纳入快速通道。2018年以来,将22个儿童临床急需品种(剂型)纳入基本药物目录。中央财政投入3亿多元,组织30多家单位联合开展儿童用药品种及关键技术研发课题研究,切实保障儿童重点疾病防治用药。
另外,实施婴幼儿喂养策略。创新爱婴医院管理,促进医疗机构开展母婴同室和科学母乳喂养指导,全国共有爱婴医院7036家。国家10部门加快推进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母婴设施建设,2018年底在应配置母婴设施的公共场所中,配置率达到80%以上。加强母乳喂养宣传,在全社会提倡、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
2012年启动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为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24月龄婴幼儿每天免费提供1包辅食营养补充品。截至2018年底,已覆盖715个国家级贫困县,累计722万儿童受益。监测地区2017年6~24个月婴幼儿平均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与2012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6.5%和36.6%,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
截至2018年底,全国产前筛查机构1000多家,全国30个省份开展了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工作,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不断提高。加强地中海贫血防控,截至2018年在南方10个省份为164.5万对夫妇提供免费筛查,有效减少了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出生。
2017年全国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达97.5%。2018年启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加强出生缺陷救治保障,推动将先心病、血友病、唇腭裂、尿道下裂、苯丙酮尿症等5种出生缺陷疾病纳入大病保障范围。实施先天性结构畸形及遗传代谢病救助项目,为6大类72种结构畸形及多种遗传代谢病患儿提供医疗费用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