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贾莹莹
家住吉林辽源市西安区仙城社区的康永库家庭是一个由27个小家63口人组成的大家庭。“大家长”康永库老人已于2018年离世,但他生平注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始终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面对自然灾害,食不果腹等生活窘境,他支持子女读书的初心从未改变,为康氏大家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康永库老人一生秉承“忠孝仁厚,求知励志”的家训,在子女成长的关键阶段,总能为他们把关定向,指点迷津。在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悉心教育和精心培养下,九个子女有的成了空军维修技师、企业管理人员,有的成了中学校长、大学教授,实现了父母让他们通过求学走出山沟、改变命运的愿望。
再穷再苦也不能放弃学业
康永库老人生于1920年,由于时局动荡,只读过3年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康永库的小儿子康秀德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小时候家里很穷,甚至一度流离失所,但父亲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读书,通过自学当上了生产队的读报员、记工员和会计,直到90多岁高龄还坚持读书看报,遇到生僻字还要查字典。父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儿孙后代树立了求知上进、终身学习的榜样。
康永库老人坚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才能让整个家族走出山沟,过上更好的生活。于是,他把读书的希望寄托在了九个子女身上。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生活极其艰苦,这个有着九个子女的农民家庭更是家徒四壁,但在学习上,康永库始终义无反顾地给予儿女最大的支持。
康秀德回忆说,当年大哥康学耕因为家里穷放弃了中考,想提早务农帮助家里解决生计问题。父亲得知后大发雷霆,联系学校后,又用一整天时间做了一套简易桌凳,送康学耕到学校重读。“再穷再苦也不能放弃学业!”在父亲的坚持下,康学耕重返校园,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成为全村第一名大学生。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榜样
每年春节前,康永库的首要任务就是凑齐几个子女开学的学费,余下的钱才拿来买年货。为了给子女交学费,康永库揣着去县城集市换来的十几元钱,舍不得在饭店花几毛钱吃顿热饭,而是走到城外避风的壕沟里,掏出从家带来的几乎冻硬了的玉米面干粮充饥。
康永库重视子女的品行培养,他深知,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教育作用。康秀德告诉记者,父母恩爱相伴七十五载,从未吵过架,对九个孩子从未打骂过一次,与六个儿媳相处几十年,从未发生过一次矛盾。
子女长大后,康永库常告诫他们:“你们都要走正道,任何时候都要对党忠诚,为国家效力,勤奋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我不要求你们有多大出息,起码不要犯错误,更不能触犯法律……” 一遍又一遍的叮嘱,父亲的教诲,每个子女都牢记于心。
家风家训代代相传
康永库老人的远见卓识、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矢志不渝的愚公精神,为康氏家族立下了治家、育人之本。
康永库一生爱读书。康永库八十大寿时,儿子康学耕为父母编写了一本《家史不忘》,康永库爱不释手,每日翻看。“父亲说,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礼物。”看到父亲开心的样子,子女们又开始策划为父母出版第二本书。
此后的十年,康学耕举全家之力,先后于父母九十大寿、父亲九十五大寿之际,出版了36万字的上下两卷《岁月悠悠》一书,以表达子女对两位老人九十余载风雨人生的深深敬意、对父母培育之恩的感谢。
“书中记录的虽然都是普通农民家庭的平凡小事,但它是爸妈非凡人生的缩影,也是我们康氏家族颂扬先贤、鼓舞吾辈、启迪后生的一份宝贵的档案资料。”康秀德表示,这本书是康氏家族家训、家风、家教不断传承最好的教科书。
如今,康家的第三代在祖父辈的影响和感召下,也培养出了不向困难低头的坚强意志和勤奋好学的良好品质,他们在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继续传承着康氏家族“忠孝仁厚,求知励志”的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