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5月20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婚恋周刊 家园 正确表达需要,远离冲突与伤害 梅琳达·盖茨:做一个平等的“妻子”伙伴 婚姻不留“撤回键” 多维情感模式有哪些? 婚前焦虑困扰着我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系中的伤害和冲突,往往来自彼此需求没被看到,或没被满足,或者满足的方式不对。这是因为你提出需求的方式不对,当你用这样的方式表达需要时,就已经把自己放在了被拒绝的位置上——

正确表达需要,远离冲突与伤害

■ 冰千里

错误的表达需要方式

错误的方式有很多,有的可能并不被意识到,却会直接破坏亲密,导致失控。

一、反向形成:越需要,越拒绝。比如你会说:“赶紧走吧,我再也不想看见你”,当对方真的要走,你就会更生气。于是会说:“快点,把你东西全部拿走,再也不要回来!”于是对方真的收拾行李离开。

比如孩子写作业拖拉,你冲孩子吼道:“快别写了,什么也别写了。”孩子真的不写,你会更加愤怒,又喊道:“学校也别去了,上学对你来说根本没用!”

以上都是“反向形成”,这本是心理学的一个防御形式——“用一种相反的方式表达需求”。事实上,你真正的需求是:“不要离开我”“我希望你有效地写作业”,但给对方的感觉却像是在“赌气”,好似这是你真正需要的。

有时,情绪和语言看起来“很一致”,对方就很难区分你的真实需要。在这种表达的“压力”下,即便对方知道你不是这样想的,还是会发生你不想要的反应,比如爱人会真的离去、孩子真的不写作业等。之所以如此,是你采用的情绪和语言都代表“我不需要你”,这是一种攻击状态,很有张力,对方会本能避开这样的张力,于是就会让关系破坏升级。

“好吧,既然你不需要我,那我就走,你可别后悔”,后面还有一句话——“反正是你让我走的”,对方会顺势把过错推给你,事实也是如此,你正在用这种方式让自己成为过错方。

二、回避。要做某个决定的时候,你选择“逃开”,会把选择权交给对方,你采用的是“你来决定”“随便”“无所谓”“你看着办”等。当对方真做了决定之后,你又不满意:“我就知道这个不行”“你怎么会这样选择呢?”“你怎么不考虑我的感受呢?”……

如此争执在所难免,关系会陷入僵局导致冲突升级。你把决定权给对方的同时也把责任交给了他,你在回避自己的需要,导致自己对结果不满。因为对方的决定都是以他的需要为出发点,很少会从你回避的态度里猜出你的需要。

“回避”还有一种表现就是“沉默”。沉默不是代表你没有需求,而是你认为自己的需求对方会接不住,或者是你把对对方的不满压抑着。此时,对方会本能地忽视你的需求,或当你不存在,关系的破坏已悄然发生。

三、指责与抱怨。这更为常见:“你什么家务都不干”“总是玩游戏”“总那么晚回来”“为何不回我信息”……

这样的抱怨隐藏了你的真实需求:“我希望你和我分担家务”“我希望你多陪我一会儿”“我喜欢你能及时回应我,否则我会很伤心”。

用指责对方来提出需要时,另一方首先会考虑危险的情绪进行反馈。你的指责抱怨本身就是攻击,是在伤害对方,那么对方的反应就是逃离、漠视、对抗。

四、替罪羊。许多孩子承担了父母的冲突,成了他们感情不和的“替罪羔羊”,甚至成了“传话筒”。父母双方从不正面表达对彼此的情感需要,而是把需要转移到孩子身上。而孩子也会感应到这个部分,变得“有问题”会更被关注,于是需求主体错位了,这会让家庭关系更复杂,隐瞒真实。

有的夫妻会把彼此需要转移到工作和问题上,比如加班到深夜、经常出差或为彼此的父母、亲戚而争执。这都是在借助“第三方”表达。无论第三方是什么,都无法满足彼此需求,只能是转移痛苦的缓兵之计。

要懂得区分“表面需要”和“深层需要”

那么,为什么你会采用这些方式呢?这时要懂得区分“表面需要”和“深层需要”,或者说是“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越是深层需求越不容易表达,甚至本人有时也意识不到,因为这部分需求会和自己的“不安全因素”相关:我是弱小的、我是自卑的、我是羞愧的、我是低自尊的、我是低价值的。这些体验都会让你失控,认为自己正处在危险边缘。你的需求有可能被拒绝,或不被接纳,这就让需求处在了真空状态。

比如,当你向对方表示:“不要离开我,我需要你”,对方一旦没理解到,你遭受的伤害会更深,以后就更不可能轻易暴露需要,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就会有“没人可以理解我”“没人懂我”“我很孤单”这样的体验。

此时你往往会本能地选择安全表达,就像“反向形成”“你走吧,我不需要你”,像“回避”那样沉默或者高冷状态,和对方保持距离,这样即便对方真的离开,你也不会特别伤心。因为这是你可控的,这是为了“保护自己”而产生的结果。

此刻你往往有怨气,认为对方并没看到你的真实需求,因为真实需求“被隐藏了”。

体验结果带来的感受

如何改变表达需要的方式呢?要去体验结果带给你的感受。

用不恰当的方式和对方互动之后,自然有一个结果。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不欢而散,那时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伤心?失望?无助?愤怒?在这种感受中多待一会儿,而不是快速转移注意力。

感受其他联想或相似体验。这很重要,当你待在这种苦涩感受中时,一定浮现很多自由的念头。它们是什么?以往出现过吗?在其他关系中?在小的时候和父母的互动中?这样的联想就像一个思想链条,链接了你很多相似或相反的感受、事件、情景,它们都是打开你潜意识之门的钥匙。

体验久了可以适当有意识调整。别有太大变动,这种模式跟了你多年,对你也起到了保护,不可能一下把它甩开。先从一个小点开始略微变动,可以在双方熟悉的互动中加入点小变化。

比如你常抱怨伴侣下班晚,这次当他回家你不再像往常那样指责和冷落,也不再抱怨和讽刺,而是温和地表示关注,可以说:“以后不要那么晚回来了,注意身体”,这时你再观察对方的反应,一定让你吃惊。

当你用理解对方的方式表达需要时,曾经的伤害式游戏就玩不下去了。你可能会说在当时忍不住会发火,也没关系,只要你有了这种意识,过程就会不同。因为你学会了自我觉察,而不像往常那样熟视无睹,内心深处的思想被自己看到了,它并没有溜走。

当你学会了用反思的理念审视需要、觉察互动、体验情感,这本身就是成长。

(作者系心理咨询师)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