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耕耘,丝路的果实如此芬芳
■ 新华社记者 韩冰 韩墨 韩梁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在北京召开,目前已有包括近40位外方领导人在内的上百个国家代表确认与会,规格将明显超过两年前的首届论坛。这些信息令人直观地感受到,“一带一路”聚人气、得人心,全球影响力愈发强大。
5年多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刚刚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一些有识之士就预言它的强大生命力。但恐怕很多人未曾预料到,5年多来,“一带一路”在全球行进的脚步如此之快,得到的认同如此之广,带来的改变如此之多。
“一带一路”的果实是一项又一项“零的突破”。在马尔代夫,它是这个国家历史上的第一座跨海大桥,连通岛屿,便利出行;在斯里兰卡,它是这个国家1948年独立以来的第一条新建铁路,跨越丘陵沼泽,让旅程变得平顺快捷;在黑山共和国,它是这个国家有史以来的第一条高速公路,穿越群山、打通南北……打破山海的阻隔,拓展人们的视野,这些“零突破”使得许多地方“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多少人多少年的愿望得以成真。
“一带一路”的果实是一个又一个“新的转机”。在孟加拉国,中国投资开设的制帽工厂,为全球制帽,也为村庄摘掉贫穷的帽子;在塞尔维亚,当地曾濒临倒闭的百年老厂斯梅代雷沃钢厂被中企收购,短短半年扭亏为盈;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在中方经营下欣欣向荣,逐渐成为“地中海明珠”;在埃及,中国投资使这个国家成为世界第三大玻璃纤维生产国……让生计有着落,让生活有盼头,这些“新转机”把“被遗忘的土地”变成“希望的田野”。
“一带一路”的果实是一处又一处“绿色足迹”。在老挝,中国企业建造南欧江梯级水电站,不仅点亮了万家灯火,还因突出的贡献获得环保表彰;在哈萨克斯坦,中哈合力对工艺滞后的奇姆肯特炼油厂进行环保改造,既满足了消费需求,又守护了一方春色;在越南,中企承建了当地首个现代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为周边企业提供绿色电能,让当地的蓝天碧水得到呵护……以发展为主线,以环保为“红线”,这些项目见证了“一带一路”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留下的绿色足迹。
“一带一路”的果实还是人才的成长、民心的相通。在各个广袤的大陆上,一批又一批当地民众,因参与“一带一路”项目掌握了专业技术,积累了管理经验,锻炼了科研能力,成长为家乡建设和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从文化年到艺术节,从设立专项奖学金到举办智库研讨会,一个又一个人文合作项目百花纷呈,在包容互鉴中拉近了人心的距离。
计利当计天下利。丝路之利,让人们感受到共商共建共享的力量,体会到携手合作谋求共赢的益处。这样的经历让更多人理解,你赢我输、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已然陈旧过时,互利共赢、和合共生才是打开未来的正确方式。
5年多来,“一带一路”这颗种子已经在世界落地、生根、发芽、壮大,它收获的累累硕果见证了梦想和行动的力量,是人类命运与共的时代交响,预示着更加光明而美好的未来。
中国企业让她成为职场幸运儿
正在工作的奥马尔。 新华社记者 于帅帅/摄
■ 新华社记者 于帅帅
就职场而言,希腊姑娘玛丽娜·奥马尔是个幸运儿。
因深陷债务危机的泥潭,从2011年开始,全希腊的年轻人都遭遇了一场职场“滑铁卢”。
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2月希腊年轻人失业率为60.3%,达到近年来顶峰,意味着该国10个年轻人中有6人处于失业状态。
2011年毕业于希腊雅典大学历史与考古系的奥马尔就是当年浩浩荡荡的求职大军中的一员。但她是幸运的,因为一家中国企业,她的事业起步很顺利。
在当了一年幼师之后,奥马尔向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投出了简历,并得到了积极回应。
“我看到很多报道说中远海运将给比港带来很好的发展前景,所以我想加入这家公司,”她告诉新华社记者。
2012年7月,她如愿加入公司,成为行政部门一名管理秘书,并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4年。
历经坎坷的不仅是大批希腊年轻人,还有希腊最大港口、上千年来守望着欧洲“南大门”的比雷埃夫斯港。
2005年6月,希腊爆发大规模罢工,迫使原挂靠比港的几个主要航运商把航线转挂其他港口,曾经荣耀的比港一度萎靡不振。
2008年,中远海运集团在比港集装箱码头私有化招标中成功中标,获得了该码头35年特许经营权。
2010年,中希结合的管理和工作团队成立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正式全面接管了比港2号、3号码头的营运权。
通过改善港口基础设施条件、提升码头作业效率和引入现代化管理体系等措施,比港业务逐渐有了起色。比港的集装箱操作量从2010年的88万标箱增加到了2017年的415万标箱,在全球港口中的排名也从第93位提高到了第36位。
对这一切,奥马尔都有切身感受。“过去9年来港口的业务始终处在增长中,每一天港口都是不一样的。”
2016年4月,中远海运收购比港港务局67%股权,同年8月开始接手港务局经营,成立中远海运比雷埃夫斯港口有限公司(中远海运比港)。中远海运在希腊的业务也从单纯的集装箱码头扩展到轮渡码头、邮轮码头、滚装船码头、油气码头、修造船等板块。2018年,整个比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90万标准箱,成为地中海第二大港口。
中远海运集团投资运营的比港已成为“一带一路”合作典范。比雷埃夫斯工商会会长瓦西利斯·科尔基季斯说,中国企业加入后,港口发展呈现新气象,经济活力与日俱增,新工作岗位不断涌现。
对奥马尔来说,她的个人成长也与比港的发展紧密联结起来。2017年1月,她得到了职场上的第一次晋升,进入市场部工作。
“这是一份很有挑战性的工作,你需要时刻跟踪行业发展动态,并与客户保持高度有效的沟通,你需要时刻保持紧迫感,”奥马尔说。
工作之余,奥马尔还在比雷埃夫斯大学航运专业攻读在职研究生。“职场上的晋升给了我更多发挥和发展的机会,我希望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强。”
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奥马尔充满期待:“这一倡议带来了发展,推动了中希两国更多的合作,随着时间推进,我相信我们会有更多更强劲的增长。”
3月16日,在柬埔寨磅湛省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梁皓医生(中)为孙美乐复查。下图:3月15日,在柬埔寨磅湛省医院,孙美乐的女儿亲吻即将做手术的母亲。今年36岁的孙美乐专程从金边赶到磅湛,接受“一带一路”消除白内障致盲行动来到磅湛的第4批医疗队实施的手术。
新华社记者 朱炜/摄
“一带一路”合作为斯里兰卡铁路史开启新篇章。4月8日,几名当地群众在斯里兰卡南部马特勒火车站候车。 新华社记者 郭磊/摄
2018年11月21日,在葡萄牙北部埃斯塔雷雅市阿万卡镇玛托小学,葡萄牙女老师萨拉·索萨和阿威罗大学孔子学院中方老师孙蕊蕊共同主持中文公开课。 新华社记者 张立云/摄
追寻新的方“向”
——意大利学者玛南缇的“一带一路”故事
■ 新华社记者
每个工作日的上午9点,弗朗切斯卡·玛南缇都会从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家中出发,走路去上班,在办公室参加完与分析师的例行“头脑风暴”后开始工作。最近,她和同事正在准备启动一个新的研究项目,主题是“一带一路”。
31岁的玛南缇来自米兰,在罗马学习经济安全和地缘政治并取得硕士学位后,她加入了意大利国际研究中心,成为高级研究员。
玛南缇就职的意大利国际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这家独立智库不仅为全球客户提供数据和战略决策分析,还常与合作伙伴举办联合研讨会。
这是玛南缇工作以来负责的最重要项目。项目名称是一个汉字“向”。这个项目不仅仅关注经济领域,更重要的是要挖掘意大利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的潜力。
几年前刚加入国际研究中心时,玛南缇的研究方向就是亚太国际事务。然而那时,她的研究远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重视。
“2013年可能是意大利在经济危机中最艰难的一年。那是个不同的时期,亚洲被认为非常遥远,没有那么多人关心这类话题。”玛南缇说。
报告发表3个月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玛南缇也将目光聚焦这一倡议,并成为她新的研究方向。此后4年多,玛南缇陆续发布了14份关于中国的研究报告,特别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在意大利乃至在欧洲的发展。
“我认为‘一带一路’给了世界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框架,那就是,互联互通。”她说。
2017年,意大利的经济开始复苏。同年2月,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访华,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将两国关系推上新的更高水平。今年3月,中国领导人对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双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就深化经济合作迈出重要一步,意大利成为第一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七国集团成员。
玛南缇说,“政府开始谈论中国,并尝试增强和改进与中国的合作。”
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意大利国际研究中心的研究项目“向”已经进入筹备阶段,用“向”这个汉字作为项目名称就是玛南缇的建议。谈到“一带一路”倡议,玛南缇用“创新、广泛、世界性、充满理想”四个词表达了她的理解。
“我们决定给公众和合作方一个最重要的阐释,一个新的方向。”玛南缇说。
“弃医从研”的“一带一路”专家
——记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专家安泽兹·沃尔
■ 新华社记者
在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专家安泽兹·沃尔看来,“一带一路”倡议是“很有意义的事”,值得用心研究。
沃尔2009年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生物专业。本可以留在美国从医的她,因为看到肯尼亚经济发展困境,决定“弃医从研”,回国专注研究经济。回国后,沃尔成为一名咨询顾问,主要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经济分析和投资建议。2018年,借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契机,沃尔加入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将研究重点转向“一带一路”倡议。
过去几年,“一带一路”倡议在东非已成为一个高频词。“人们想知道中国在非洲做什么,”沃尔说,“我发现这几乎成为大家总要提起的话题。”
刚开始接触“一带一路”研究时,沃尔也曾好奇非洲究竟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项倡议如何能切实助力非洲发展。为了更好了解中小企业如何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她搭乘肯尼亚蒙内铁路,调研沿线企业。
蒙内铁路连接东非最大港口城市蒙巴萨和首都内罗毕,是肯尼亚独立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也是“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落地的重要成果。
沃尔来到铁路沿线中资投建的科达陶瓷厂,该厂目前有两条生产线,雇用的员工有九成是当地人。
科达陶瓷厂行政经理艾利克斯·杰里舒姆介绍说:“我们做工程很大程度上依赖公路运输。以前从蒙巴萨运输设备到这里通常要花好几天,蒙内铁路开通以来,情况大为改观。”
沃尔发现,蒙内铁路不仅减少了货物运输时间,盘活了沿线众多中小企业,还带动了相关就业,提升了地区经济活力。而蒙内铁路只是中非众多合作项目的一个缩影。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非基建合作近年来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参建的工程项目为非洲国家带来切实红利。
“我觉得‘一带一路’倡议带给非洲最大的好处就是,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沃尔说,“这很有意义。”
随着调研的深入,沃尔开始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撰写分析报告,并通过媒体建议非洲各国在对接“一带一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如今,沃尔已成为肯尼亚研究“一带一路”倡议的专家。不少在东非的金融机构找到沃尔,咨询如何能够更好对接“一带一路”倡议。
沃尔在她的分析报告中常常建议,在未来,非洲贸易主体应多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以更好地实现非洲国家之间的市场互通。
“一带一路”助哈萨克斯坦学者“麦梦”成真
■ 新华社记者
哈萨克斯坦的小麦品质好,产量高,但因为是内陆国家,哈萨克斯坦曾长时间为找不到将小麦出口到东南亚的路径而苦恼。古丽娜尔·沙伊梅尔格诺娃是一名国际关系研究员,她研究的课题之一就是如何把哈萨克斯坦的小麦出口到东南亚国家。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让沙伊梅尔格诺娃看到了转机。
“2013年,我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工作,有幸见证了中国领导人在这里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沙伊梅尔格诺娃说。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一年,哈萨克斯坦提出“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尝试改善交通基础设施,让哈萨克斯坦货物获得更多出口通道。从那时起,“一带一路”与“光明之路”实现对接,一系列过境哈萨克斯坦的中欧班列相继开通。
中欧班列的开通,让沙伊梅尔格诺娃看到了将哈萨克斯坦小麦出口到东南亚国家的转机。从那以后,她专注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先后发表了数十篇论文。沙伊梅尔格诺娃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构成了新形势下,全球共同发展与优势互补的东方视角”。
2015年,凭借在“一带一路”研究领域的建树,沙伊梅尔格诺娃受邀创建哈萨克斯坦中国研究中心并任中心主任。
中心成立后,沙伊梅尔格诺娃推进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派团队前往中国,调研哈萨克斯坦小麦出口新路径。他们前往连云港、天津等主要港口,就简化通关流程、降低运输成本等问题调查研究,并撰写报告提交给哈萨克斯坦政府。
2017年2月5日,一列装载数百吨哈萨克斯坦小麦的粮食专列进入连云港。在这里,这批小麦换装货轮发往越南。
这是哈萨克斯坦小麦第一次从中国过境发往东南亚市场,标志着哈萨克斯坦就此建立了粮食向东出口的大通道。“这为哈萨克斯坦提供了对亚洲国家出口的新机遇,并为哈萨克斯坦拓展与外国的经贸关系提供了良好前景。”
小麦出口课题只是哈萨克斯坦中国研究中心的众多研究项目之一。中心成立以来,沙伊梅尔格诺娃带领团队,与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外智库合作,定期举办圆桌会议,向哈萨克斯坦政府提交“一带一路”研究报告。
在这些报告中,沙伊梅尔格诺娃常写这样一句话:“‘一带一路’是新的、广阔的发展机遇,是国际合作的新模式。”
图片来源:千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