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4月20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庭·社区 社区 驻华女外交官走进社区“大开眼界” 让“社区养老文化氛围”再浓一些 缪卫英:老年人服务中心的“大女儿” 手拉手,爱护地球环境 社区资讯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社区养老文化氛围”再浓一些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耿兴敏

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到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社区采访,发现这里充满了浓浓的“养老文化”的氛围。

为了打造“十五分钟”生活圈,海运仓社区把此前位于南二门和南三门之间的一个颇具规模的菜市场进行分割,改造成了便民服务中心,临街(东四十条)和后面的社区居民都可以快捷进出,既方便居民通行,也便利居民生活。在这个干干净净的便民服务中心,记者注意到,不管是加工卤肉、排骨、香肠、羊肉串的,还是制作馅饼,大饼,米线,包子和馒头的,其铺位设计都是开放式的,服务人员在里面操作,顾客在外面等候,虽然隔着一道玻璃幕墙,但制作过程和卫生状况一目了然,使得社区居民们,特别是老人家看得清楚、吃得放心。养老文化被巧妙地设计其中。

家住海运仓社区的张女士告诉记者,下了班,在这儿买几个馒头、包子,回到家最多再做碗汤,吃饭问题就解决了,非常方便!

记者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看到,这里的进出口人行道上都建成了坡式的通道,老年人就是乘坐轮椅而来,也能进出自由,没有任何障碍。在这里,“人文关怀”被作为一种无言的文化展现出来。

在社区西面,记者看到隔着东直门南小街就是社区的菜市场,有许多老人进进出出。采访他们,老人们说,不论是去便民服务中心买熟食,还是去菜市场买菜都很方便,社区为老人们的生活想得太周到了。

在这里,你能感受到社区工作者们是在用文化的思维来打造“十五分钟”生活圈,不知不觉就被其中体现出的文化力量所感染。

4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确保到2022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

采访中,一位社区工作者对比分析道,微信的使用,确实方便了人们的沟通和交流,但对于情况多样的老年群体而言,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比如,在有的社区,工作人员更擅长建立和使用微信群,虽然方便了工作,但是,是否会把老年群体搁置在服务之外了呢?因为,微信文化对他们而言可能是生疏的。

这位社区工作者表示,诸如此类的现象不在少数,如何避免让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关爱政策打折扣,也需要再给社区的养老文化氛围加把火,使其再浓一些。他强调说,一方面,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本社区老龄人口和分布特点状况的精准掌握,动态了解居民特别是老年居民的生活服务需求,并把居民和老龄人口的状况需求及时反映到上级相关部门获取相应的支持;另一方面,社区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社区的服务设施和平台完善机制、反应机制,因地制宜地为社区养老文化增加筹码。

接受采访的社区工作者最后说,社区工作人员需要更用心、用情、用力!社区服务中心建了不少,但不要只见挂牌,不见真情。从国家大局出发,从满足和方便社区居民的细微生活需求入手,在着力提升对社区居民和老龄人口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上下功夫,下足绣花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文化问题。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