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巢和苦涩通道》
《清醒时间的地质量》
主持人: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生于1985年的英国青年艺术家海伦·马尔腾(Helen Marten)不到31岁就成为英国首个雕塑专项奖“赫普沃斯奖”和当代艺术领域重要奖项“透纳奖”(2016年)的双料得主,从此成为备受媒体关注的艺术明星。然而她的艺术——那些在二维和三维空间自由转换、将各种不相干的材料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含义不明的装置作品,不仅使观众感到困惑,连评论家和策展人也不能完全理解。他们从“诗意”和“神秘感”的角度所做的阐释也许可以帮助观众理解作品,但却不能准确诠释作品的来龙去脉。《金融时报》首席艺评人杰克·乌尔施拉格认为,马尔腾的作品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泰特美术馆馆长阿历克斯·法奇哈森也曾表示,马尔腾的作品就像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实时体验,充分反映出整个世界,尤其是一个在互联网影响下急速前进的视觉世界的状态。
专家们指出了马尔腾的作品与现实世界间的联系,但却难以对她自成体系的表达方式作出清晰的表述。马尔腾的作品具有重混的特点,她运用“拼贴”的手法,将不同的物品用不同的技术组合在一起,物品大多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但组合在一起后的形态却是非现实的,这是一个打破、重组与再造的过程。马尔腾的文本和标题反映并强化了她的游戏和逻辑,真实的物品与暗示性的语言场景纠缠在一起,藉由对人们与现成品间不断变化的关系提出质疑,马尔腾找到了与观众之间的共鸣点。她曾谈到:“我对事物被剥去外壳、回归其本身的几何记忆的那个节点真的很感兴趣,比如在这个节点上,一双腿或是一只猫能够通过简单的线条与庞大的经济及速度进行沟通。矢量可以成为一种传递机制。”后面这一句是我们理解马尔腾作品的关键。
矢量是物理学、数学和工程科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一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例如物理学中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力、动量和磁矩等,矢量之间的运算要遵循特殊的法则,马尔腾的物品组合也遵循一种自身的逻辑驱动。她的“天马行空”的非叙事、无主题作品看似随心所欲,实则深思熟虑。在作品中,她对物理实体及手工艺进行了科学的分配;在对材料的选择过程中,她会不断思考如何将材料转换为物质语言;她选取常见的材料,例如硬币、长椅、梯子、瓶子、门把手等,然后将这些现成的物品与特意创造的物体混合在一起,通过这样的重组,颠覆它们本来的“身份”,赋予全新的意义。
马尔腾的装置作品不仅突破了传统的创作方式,也颠覆了传统的观看方式,例如荣获“特纳奖”的作品(其实是综合了三件作品),最初是为参加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而创作的,在一次接受采访时马尔腾特意强调:“创作最初我把它们看作是一个系统规则装置,这里的系统规则指的是作品的观看方式有一种内在逻辑。”作品在几面相互交错的、挂着一些建筑图形纸板的墙壁之间呈现,因此观众在参观时不必受先后顺序的困扰,因为他们是在循环地观看所有的作品。
事实上,马尔腾展现了“一种暂时性地全面地看待世界的方式”,这得益于她广泛的阅读体验,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她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语言。在开始把任何东西或任何想象转化成作品之前,马尔腾会花费很长时间考虑如何予以展现,想好之后便开始在纸上画出草图,这些图像均来自于她那一段时间正在阅读的内容,因此,马尔腾认为其作品的核心表现出图画和文字所呈现出的双重性。
聚光灯下的马尔腾仍保持着谦逊低调的行事风格,因为她并未将学术及商业上的成功视为理所当然。她庆幸并珍惜自己获得美术馆大量基础设施支持的机会,却明智地选择远离公众趣味与市场需求。马尔腾先后于中央圣马丁学院和牛津大学拉斯金绘画与美术学院接受过系统而完整的学院教育,但她在创作中不仅跳出了体制的框架,还始终拒绝被定义。因此她没有标志性的风格。马尔腾以诚实的态度和不变的热情,持续探索物体最本质的东西及其与现实世界不断变化的关系,并将之以一种幽默顽皮的方式传递出来。
艺术的边界因不断扩展而变得愈发模糊,记得德国汉诺威达达的代表人物库尔特·施维特斯在被问到“什么是艺术”时,曾反问:“什么不是艺术?”而马尔腾在面对采访者的提问时,也笑着回答:“我是做什么的?嗯……我不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