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4月9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美丽中国 “捡垃圾挑战”正风行 西藏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赋能”,为小农打开生机 《野外观蝶》 《不可思议的毛毛虫》 《草地上的嗡嗡声》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赋能”,为小农打开生机

如今的小农,既有传统意义上普通的农民,也有很多生态小农、返乡青年。他们面临的障碍,一是市场变大了,单个的小农没法连接到最终端的消费者。二是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面临全面的专业化,但技能的提升缺乏社会支持。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韵曦

小农心中是情怀

坐落于契丹发源地——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的恋乡农场,是农场主盈盈和丈夫的家。他们在50亩左右的农场里,养殖鸡猪,种植香菇、西红柿,在这里,粮、油、肉、蛋、菜,应有尽有。

大学毕业后,盈盈一直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我和丈夫都喜欢农业,加上我自己学农的,有着浓重的乡村生活情怀。”2015年底,她和丈夫选择回到父辈的故乡承德,承包土地种植香菇,从此以“新小农”的身份开始了他们的返乡大业。

盈盈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农学专业出身的她一直有着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一直想要做不使用化肥农药种菜、不用饲料抗生素喂动物的农业。”

盈盈夫妻的目标是:打造综合性农场,利用当地自然条件优势,种植养殖结合。

这其中,有苦也有甜。甜的是:“顾客很喜欢我们种的作物、养的动物,反馈说口感很棒,也很信任我们。”苦的是:“目前的小农从业规模很难符合国家扶持政策,难以享受小额农业贷款等相应的扶持政策。”

据盈盈透露,目前小农的收入依然偏低,一是无法扩大销售量,二是人工成本特别高。“如果再没有支持,都不知道情怀可以撑多久了。”盈盈盼望着从小农特点出发、有利于小农管理和发展的新政策能尽快落实。

天职背后的困扰

对很多新小农来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他们的天职。

比如在天福园生物多样性农庄庄主张志敏看来,农业就是人与自然合作的艺术。

15年前,她一手建起占地150亩的天福园,并从那时就明确了:要创建一个杜绝使用化肥农药、生物多样性的农庄。

为实现农庄的生物多样性,张志敏尝试着建立起一个自养的生态系统,这一点从园内对抗病虫害的方式可见一斑。

“生长于这一环境里的各种植物,包括作物和不同的野花、野草、灌木,相互配合,一种植物为应对病虫害而分泌的物质可以成为保护其他植物的屏障,所以大规模病虫害几乎不可能在这里全面爆发。”食通社撰稿人余甜曾多次造访张志敏的庄园,她告诉记者,在看似“荒野”的园内,由于益虫得到了野草的滋养,能起到保护作物生长的作用,而害虫则在多样化的空间中能找到食物来满足其生存,使作物免遭大规模高强度的侵害。

在余甜看来,这种与野草、昆虫合作,顺应生命的种养实践,正体现出张志敏所代表的绿色农业实践者对农业自然生态哲学的深刻思考。

尽管一直秉持良心从事农业生产,但张志敏仍有遗憾,那便是自己仍会面临质疑和不理解:“我在关心你吃得安不安全,你却在想我有没有讹你钱。”

在很多小农看来,这正是小农在与市场对接中遇到的障碍和困惑。

一手建起溪青农场的“85后”王鑫是有机农夫市集的明星成员,他的草莓卖出了天价——100元一盒,还常常一盒难求。但很多顾客仍不能理解,王鑫的草莓为什么卖得这么贵。

对此,王鑫有自己的心病:“农业是人和土地与自然。我现在人和自然都有了,唯独没有土地。”一直以来,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有一块安心耕种的土地。

目前,溪青农场的5亩地全靠租种,光租金便占到王鑫年销售额的1/6。“如果地主不租给我或者我交不起租金,就不可持续了。”这一现实让他特别期望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补助,“现在销售占用了我大部分时间,我需要赚些钱来维持农场的运转。如何政策能落实到小农身上,我就能做更多关于土壤和作物的实验,种出更好的产品。”

赋能小农找到脱贫之道

近日,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召开的“小农户的市场对接:新机制、新实践、新理论”研讨会上,针对小农们的困惑与难处,与会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常天乐看到,如今的小农,既有传统意义上普通的农民,也有很多生态小农、返乡青年。他们面临的障碍,一是市场变大了,单个的小农没法连接到最终端的消费者。二是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面临全面的专业化,但技能的提升缺乏社会支持。

对此,盈盈深有感触。目前,他们没有资格出售预包装的产品(按照一定重量包装好的产品),因为“出售预包装的产品必须要有sc认证,可我们没有那么大的销售量,无法建工厂,也就无法申请sc认证。”但“有很多食物不包装根本不行”这一问题极大地制约着恋乡农场的生产销售。

“小农户作为长期与土地打交道的直接的生产者,本来最熟悉地方性的农产品生产经验、销售渠道和网络。但随着规模化市场经济的合理性成为无可置疑的预设,土地的传统生产方式被当作是经济发展的障碍,以致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小农户逐渐被‘去能’,原本具备的能力也逐渐丧失。”在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重庆看来,贫困小农户的再组织化是政府在扶贫以及乡村振兴中最大、最重要的议题。

常天乐由此认为,若要真正地让乡村振兴,推动小农发展,就要化解小农对接市场面临的障碍,需要为“被去能”的农民赋能,如为小农提供公平的环境;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尊重农民主体性;农民自己要勇敢组织起来,主动学习进步等。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