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的尘泥废料铁、碳、锌综合利用新技术,使鞍钢在含铁尘泥处理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不仅是国内首创,而且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她主持的“含铁尘泥高效再资源化新工艺开发与应用”项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推广应用后,仅3年时间就为企业增效3.1亿元。
于淑娟在实验室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贾莹莹
坚守钢铁领域刻苦钻研31载,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为鞍钢减排尘、泥、渣数百万吨,为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和打好蓝天保卫战做出了突出贡献。
主持的“含铁尘泥高效再资源化新工艺开发与应用”项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推广应用后,仅3年时间就为企业增效3.1亿元。
2016年,荣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人物奖”特等奖,被授予“当代发明家”称号,是鞍钢历史上第一位女发明家。
曾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辽宁好人·最美振兴发展带头人、辽宁省第四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才、辽宁杰出科技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她,就是于淑娟,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特级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泥里“淘金”
作为一名老鞍钢人,于淑娟回忆说,以前的厂区尘泥料场晴天烟尘四起,雨天泥泞不堪,看着那些冶金废料白白丢弃,不仅污染环境还浪费资源,作为科技人员的她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冶金废料合理利用,减少钢铁行业对蓝天白云的污染作为自己的使命和担当。
为了这一目标,于淑娟一干就是31年。
走进实验室,一身白色工作服的于淑娟正从实验原料里铲起约一小勺烧结烟气除尘灰,倒入盛水的烧杯中。搅拌、浸出、过滤、蒸发、结晶……这样循环往复的步骤常常一下来就是数个小时。
于淑娟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让这些冶金废料通过技术手段处理变废为宝、高效再资源化实现循环发展是她的课题组科研项目的中心工作。
任何发明创造、科技创新都不是守在实验室里一蹴而就的。“搞尘泥研究,需要动脑,也需要动手、动腿。”谈及于淑娟的研究历程,项目组的侯洪宇如是说。
侯洪宇端来一碟盛满手指甲大小的黑红色泥球说:“看,这些是尘泥球团。当初,为了做工业试验,于姐手工制作的尘泥球团足足有3吨之多。”
泥里“淘金”,于淑娟和她的团队担负的“含铁固体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研发项目”,攻坚克难的第一步就是从研究这些尘泥开始的。
含铁尘泥是钢铁生产各个工序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总称。于淑娟开始这一科研项目的时候,没有走国内外现成但成本高昂的“捷径”。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出具体的科研方案,于淑娟加班加点,跑遍了鞍钢每道工序的除尘点。
烟尘弥漫的除尘器部位、蒸气扑面的热渣处理系统、气味熏人的污泥池边……“到环境那么脏、操作起来又非常危险的尘、泥、渣排放现场采集实验原料,就没听她叫过一句苦、喊过一声累。”曾与于淑娟一起共事的吕志升说。
于淑娟却是淡然一笑:“当时想,咬咬牙就挺过来了。”
上万个取样诠释着执着与不懈
为了实验能够获得一手实验材料和尽可能多的实验样本,于淑娟和她的团队一年之内在20多个单位、近百个工位点,先后取样上万个。近4吨重的样品,是她和同事一锹锹装进编织袋,再一袋一袋从现场拖拽到车上。
“做冶金性能试验要用氮气,她硬是把比自己还要高的氮气瓶子拖下楼,再拖上楼……”侯洪宇回忆到厂后不久,第一次跟随于淑娟到八家子料场取样时的经历,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堆满各类工业废弃物的料场上,灰尘漫天,空气中充盈着刺鼻的味道,粉尘夹杂着污泥,穿透厚厚的口罩,炫耀似的给面颊留下红黑相间的印记。
侯洪宇印象最深的,是他眼中平时特别爱干净的于姐,竟然用手抓起那些肮脏的废料却毫不犹豫。
“搞研究,要有爱岗敬业的态度,更需要有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头的性格。”于淑娟告诉记者,想泥里“淘金”就要深入生产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只有重实践,善总结,多积累,才能做出成绩来。
正是这种不懈和执着,让于淑娟和她的团队取得了创造性的突破。
于淑娟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的尘泥废料铁、碳、锌综合利用新技术,使鞍钢在含铁尘泥处理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不仅是国内首创,而且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她主导建立的优化鞍钢含铁尘泥综合处理体系,年处理含铁尘泥渣百万吨,含铁尘泥综合利用率达到100%,铁的回收率超过90%,碳的利用率达到100%,实现了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尽自己最大努力带动和培养更多年轻人”
在同事眼中,于淑娟柔弱的身体中总是能够迸发出无穷的能量,搬运装实验原料的编织袋、抬氮气瓶这样连男职工都要叫苦叫累的情况,在她的工作中是常态;为了做试验,她曾经连续三天三夜没有休息,一天下来甚至连口水也顾不上喝。
但是在她自己看来,她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和科研中,却没有像其他母亲一样给予女儿足够的陪伴,甚至因为忙于做实验而发生过“丢孩子”的事。
很长一段时间里,于淑娟一直为自己差点把女儿“弄丢”了的事自悔自责,以致此后只要梦中梦到女儿,脑海里总是“丢女儿”“找女儿”的情景。
但是女儿并没有因为妈妈将全身心投入工作而抱怨,反而为自己拥有这样优秀、敬业的妈妈感到自豪,在女儿心中妈妈就是“标尺”和“榜样”。
“妈妈,我为你骄傲,我的妈妈太棒啦!但我又觉得你特别辛苦,今天的成绩全都是你的努力和拼搏换来的。我要以你为榜样……”于淑娟获得“当代发明家”称号后,远在国外的女儿通过微信向妈妈祝贺。
听着手机里传来女儿热切的声音,于淑娟的眼睛湿润了。
有人曾问过于淑娟,女人爱美爱干净,而你却天天工作在“泥堆”里,不后悔吗?于淑娟笑着说,这是我的本职工作,到鞍钢搞科研是我一生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倾尽全力做好,更何况将尘泥渣变废为宝,为鞍钢节能减排、绿色生产。
三十一年风华秋实,三十一年匠人匠心,她坚守在与钢铁尘泥等工业废弃物打交道的科研岗位,始终无怨无悔。
谈及未来,于淑娟说:“我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带动和培养更多年轻人,让年轻一辈能够传承鞍钢人的科研精神,脚踏实地推动鞍钢的生产进步和技术进步,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