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计与家庭福利:来自农村留守妇女的证据》一书从社会发展主体和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的角度,积极正面地探讨了留守妇女的生计与福利问题。该书视角独特、数据翔实,是一部农村妇女研究领域的力作。期待通过更多相关研究,让中国留守妇女从学术研究对象进入到社会公众和政府的视野,提升农村留守妇女们的生计能力和家庭福利,让她们不再成为被忽视的“隐形的翅膀”。
■ 石英
农村留守妇女是伴随着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而产生的社会现象与群体,她们被称为是为我国城镇化进程做出巨大贡献的“隐形的翅膀”。据统计,农村留守妇女约占留守人口总数的54.2%,总数达4700万人,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持续存在。在已有研究中,留守妇女常常被描绘为“弱者”的形象,她们作为经济建设者和社会发展主体的一面很少被关注。西安交通大学杨雪燕教授、陕西省社科院罗丞研究员和西安交通大学王洒洒博士的新作——《生计与家庭福利:来自农村留守妇女的证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从社会发展主体和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的角度,积极正面地探讨了留守妇女的生计与福利问题。
该书包括九章,其中第四至第八章(即农村留守妇女的生计策略与家庭福利效应现状、生计资本和外部环境对生计策略的影响、生计策略和外部环境对家庭福利的影响、制度和政策)构成了本书的核心内容。通览全书,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构建新颖分析框架
农村留守妇女的生计与家庭福利内涵丰富,涉及内容众多。农村留守妇女的留守成因、生存状态、经济和社会地位、家庭和婚姻状况、自我发展等问题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其中也涉及脆弱性、生计资本、生计策略以及家庭福利等与生计相关的问题。略显遗憾的是,已有研究对相关核心概念缺乏基于现实背景的清晰界定;研究内容相对孤立,忽视了对主要核心概念之间存在的因果和动态关系的系统分析;此外,广泛收集经验材料作为支撑的定量实证研究较少。
针对这一缺陷,作者借鉴了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该框架不仅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思维方法,总结了生计的主要影响因素,还清晰地展现了各因素之间的多重相互作用关系,在帮助人们提高对生计理解的同时,还能在大多数情境下使其优先关注关键的核心要素及影响过程。以此为基础,作者构建了农村留守妇女生计策略及家庭福利效应分析框架,按照“脆弱性→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生计结果”研究链条,将脆弱性、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家庭福利四个核心概念纳入统一分析框架进行研究,为系统、全景地认识农村留守妇女生计问题提供了可能。
数据采集与分析多样化
纵观全书,作者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数据收集手段,广泛收集了不同类型的数据用于研究。在框架构建和研究设计阶段,主要通过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Google学术等网络数据库及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等途径以“农村留守妇女”为关键词搜索期刊资料和学位论文,收集到大量的二手文献和二手数据。
在实证研究阶段,依托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招聘西安交通大学公管学院的部分研究生、安徽省居巢区的基层工作人员和大学生村官等组建调研队伍,在安徽省居巢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农村妇女生计策略与家庭福利效应调查”,收集了近千份问卷,最终获得890份有效问卷构成的数据库。该数据库涵盖了留守妇女的基本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脆弱性状况、生计资本状况、生计策略状况、家庭福利状况等变量,数据信息量相当大,为本书的分析提供了十分翔实的一手数据资料。
基于所收集到的不同类型数据,作者也采用了多样化的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在框架构建和研究设计阶段,作者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对于农村留守妇女生计策略及家庭福利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细致回顾,并基于可持续分析框架构建了农村留守妇女生计策略及家庭福利效应分析框架。在实证研究阶段,本书首先采用了描述性方法分析了农村留守妇女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所拥有的生计资本;进而综合采用描述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生计策略及其影响因素、以及生计策略对家庭福利效应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最终又回到描述性方法,从留守妇女角度对相关制度和政策进行了评价。多样化的数据分析方法让读者得以从各个不同角度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的生计策略和家庭福利效应状况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全书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为指导,全面细致、抽丝剥茧地对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生计策略和家庭福利效应进行了探讨,包括农村留守妇女所面临的冲击、社会发展趋势和周期性变化等外部环境;人力、社会、自然、物质、金融等生计资本、家庭生产和再生产等生计策略;经济收入、个人及家人福利等家庭福利以及社保、医疗、养老、子女教育、产业补贴、培训等制度政策效果等,为读者打开了一幅农村留守妇女生计与福利的全景画卷,内容紧凑翔实,具有很强的层次性、逻辑性和可读性。
该书是一部视角独特、数据翔实、方法多元的力作,相信对各级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社会公众重新认知留守妇女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当然本书也有不足,例如,实证研究数据仅来源于安徽省,未能涵盖西部地区的情况;内容过于追求学术化,理性有余、感性不足,有血有肉的案例挖掘不够深入;研究主要源于2012年的设计与调查,对当前形势的反映不足。未来应立足于西部地区,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切入点,进行更为深入、全面和更能反映当前形势的研究。正如此书后记中强调的一样,通过相关研究,“让中国留守妇女从学术研究对象进入到社会公众和政府的视野,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落实,通过政策创新和制度变革,提升农村留守妇女们的生计能力和家庭福利,温柔以待,让她们不再成为被忽视的‘隐形的翅膀’,让乡村真正全面振兴”。
(作者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