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高峰
1月28日,麦琼方踏上远途,飞往新加坡与儿子共度春节。这些天,麦琼方加紧用当地上好的糯米包粽子,“孩子在外打拼,最难忘家乡的味道。”只有一个亲生孩子,但养育的“儿女”却不少,长大成人的他们都争相让麦妈妈过去一起过春节。麦琼方分身乏术,只能领了心意,“我这里是你们成长的一个驿站,妈妈不求回报,人生漫长,希望你们能在各地继续奉献爱心,回馈社会。”——这就是广西百色“扁担姐”麦琼方的家国情怀。
挑衣服下乡 挑坏扁担18根
赶在出国的前一周,麦琼方将一车的衣服拉到了百色市右江区龙川镇九翁村。路不好走,颠簸4个多小时才到,“看着贫困山区的孩子穿着单薄,我心里就难受。”麦琼方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说,这就是她一直以来,坚持送衣服下乡的原因。
这一坚持,便是40年。上世纪70年代末,年轻的麦琼方和同事到乡下游玩,目睹了贫困山区的老人、小孩缺衣少食,内心很受触动,于是决心要帮帮他们,尽管当时她只是百色市人民医院的一名勤杂工,每月工资仅有47元。
回到城区后,麦琼方便收集旧衣物、购买粮食,打包后送进山里。“那时交通闭塞,路很不好走,只能用扁担挑东西进村。”麦琼方说。
挑扁担走山路必须十分小心。天有不测风云,1985年的一天,麦琼方独自挑衣服到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的一个村庄,经过一段悬崖路时,不小心连人带物掉进了10米深的悬崖。从那以后,她的腰就经常痛。再后来,膝关节肿痛,如今患上高血压,落下一身病。
尽管如此,她依然不改初心。40年来,麦琼方的足迹从百色城区,延伸到田林、隆林、凌云、巴马等县区的数十个偏远村屯。“光靠扁担挑下去的衣服估计就有30多吨,挑坏了18根扁担。”麦琼方至今还保存着磨得光滑的扁担。
在麦琼方家小区的院子后方,建有一个专门储藏爱心衣物的铁皮小屋,里面整齐地堆放着很多打包好的衣物。这些年来,她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收到了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衣服包裹。“有时候一个月就可以收到两车衣服。”麦琼方说,收到衣物后她会进行分拣、洗涤、消毒,再分类装好。
社会在进步,交通变发达。如今,麦琼方的双肩早已得到“解放”,改由汽车送衣服,基本上每隔两三个星期她就会下一次乡。
领贫困孩子回家 一心助学不求回报
下乡多了,遇到孤儿或家庭贫困的失学儿童是常事,麦琼方总会想方设法帮助他们上学,甚至领他们回百色自己的家中,和自己的儿子同吃住、共学习。
屈指一算,麦琼方一共从山区接了87个孩子出来,至今仍有两个孩子在家中居住、学习,“算是少的了,最多的时候有8个孩子、5个孤寡老人和我家3人同住,挤得满满当当的。”麦琼方的家在一栋老旧的居民楼里,86平方米。为了照顾这些孩子的饮食起居,麦琼方夫妇把大厅与阳台中间的隔墙拆掉,以方便安排床位。
只有初中文化的麦琼方时常教育孩子们,条件艰苦,唯有加倍努力读书,才有机会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
山里来的孩子们格外珍惜读书机会,相互激励、相互辅导的学习氛围在小屋子里形成,尤其是哥哥姐姐考上了大学后,更是成为榜样激励着弟弟妹妹。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87个孩子大部分都考上了大学,其中有20人还考上了清华、北大。如今,他们当中不乏地方领导、部队指挥官,其中49人还在国外工作学习,“他们虽然身在海外,国籍仍为中国,根在故乡。”麦琼方为孩子们骄傲。
耗尽家资做善举 大爱无疆代代传
资助、照顾87个孩子,给27位孤寡老人养老送终,买食品送衣服下乡,这40年耗尽了麦琼方的家财。最艰难时期,家中四个月没有一滴油吃。
行善积德是麦家的良好家风。麦琼方母亲是家里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她做公益的,自资助第一个孩子起,母亲就鼓励她说:“你先资助孩子上学,没有钱了我给你。”
麦琼方结婚后,同样得到丈夫的大力支持,两人结伴下乡,资助孩子。
2000年,家里8个孩子考上大学,其中6人考上国内名牌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时,麦琼方夫妻俩开心地看了又看,关上房门却又偷偷落泪,孩子们的学费和伙食费成了一大难题。“当时,我五兄妹的房产证都拿去抵押了,整个家族能帮都帮,母亲80多岁了还去银行做担保,就为了孩子们能读得起书。”麦琼方说,至今仍有房产证抵押在银行。
2005年,丈夫意外去世,中年丧偶的麦琼方整整三年沉浸在悲痛之中,但是挑衣服下乡、收养孤儿、帮助老人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她甚至打起了三份工来维持开销。
持之以恒的善举逐渐被外人所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麦琼方的爱心行动。邻居谢燕宁看到她在楼下整理旧衣服忙到深夜,就经常过来做帮手,“别人做好事都是量力而行,只有她一股劲往前不知回头。”在百色做小本生意的四川人张显华,看着麦琼方经常为租车跟司机讨价还价,他于心不忍,专门买了一辆SUV帮忙运送衣服下乡。
善行仍在继续,并有所拓展。如今,麦琼方与当地妇联定期到乡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她还腾出了一套小居室给爱心组织,用于对贫困妇女进行少数民族刺绣培训。而麦琼方资助、养育长大的孩子们,也在积极参与各地的公益活动,“孩子们要寄钱回来,我一分不要,我希望他们就地奉献爱心,这样才能影响到更多人,帮助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