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与伦理学的使命”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理召开。与会学者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与少数民族地区性别平等、少数民族女性与“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软实力建设两个议题展开讨论。与会者认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会带来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频繁交流,为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发展提供多种机遇,同时女性力量也正在打造“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软实力。
■ 杨国才 顾一平
近日,“‘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与伦理学的使命”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理召开。研讨会由云南省民族伦理学学会、广西伦理学会、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艾思奇哲学学院、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云南民族大学全国妇联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主任杨国才教授主持会议。研讨会设立“‘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与少数民族女性发展”论坛。
“一带一路”倡议与少数民族地区性别平等
在女性学研究中,少数民族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往往被忽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会带来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频繁交流,为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发展提供多种机遇。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艾思奇哲学学院蒋颖荣教授在角色伦理学的视域下,结合女性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研究社会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女性“从隐忍到自信”的自我认知发展历程,女性与男性之间的性别互动、性别关怀,来揭示少数民族女性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以此来构建可资少数民族地区借鉴的两性和谐的伦理路径。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王芝兰教授认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对其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王芝兰以黎族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场域中的女性为例,阐述黎族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随着黎族织锦文化申遗成功和其传承保护工作的开展,黎族女性的主体意识才从传统父系社会的“第二性”中逐渐觉醒。“一带一路”的建设,以及在此背景下海南自贸港的全面建设,又为黎族女性主体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少数民族女性与“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软实力建设
在“一带一路”为塑造女性力量提供新机遇的同时,女性力量也正在打造“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软实力。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的于华副教授谈到,“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追求经济上的合作共赢,鼓励女性与男性共同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去。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边境地区对外的开放程度日益提高,使得边境少数民族女性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背景,拓宽其人生的视野。伴随着“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逐渐拓展和深入,以女性、性别平等为主题的活动日益增多。这都为少数民族女性发展提供了机遇。
山东女子学院的陈业强教授以怒江傈僳族为例,阐述“一带一路”倡议与女性软实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怒江傈僳族女性高等教育受到落后的经济、落后的基础教育、传统的婚姻习俗以及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等“多重挤压”,导致了怒江傈僳族女性高等教育的缺失。有鉴于此,各方力量应帮助她们抓住“一带一路”抛下的橄榄枝,从解放“多重挤压”开始,为怒江傈僳族女性的高等教育提供条件。
云南民族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张瞿纯纯关注少数民族女性教育发展。她借助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反思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社会性别制度建构和再生产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重构高等教育对塑造社会性别价值观与少数民族女性教育观的重要意义:引导中国少数民族女性冲破沉默,赋予少数民族女性自主话语权,扭转了男性中心主义或无性别意识的历史书写范式,体现少数民族女性对教育观的建构。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的李勤教授提出,在多元文化的互动影响之下,瑞丽市户育乡的景颇族群体内部及个人实践均较传统社会有了新的特征,但是变化较为缓慢。该地景颇族社会的社会性质呈现出“半部落半封建”的特征,这种社会性质体现在其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括性别文化。父系纽带联结下旧式生活方式与新式生活方式共存,女性作用发挥下公共生活领域活动扩展及私人生活领域自主性提高,群体与个体选择的多元化,共同呈现出该地景颇族性别制度由父权为主、尊重母系势力,转变为现阶段父系社会的延续和革新。(杨国才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顾一平为该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