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兵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性别与科学研究专委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当下,将女性与科学联系在一起,或从科学与性别的关系维度进行的研究,所受关注仍偏少。然而,在被社会突出关注的一般性话题中,涉及科学的话题却并不少见,在没有用性别视角来审视和研究这些问题时,会形成人们对这些话题在性别关联上的无视,以及理解的片面性。
第一,要以社会性别视角为分析框架,探讨两性间在科学领域的不平等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近日英国《自然》杂志评选发布了2018年度科学人物。《自然》特写版主编表示:“十大人物的故事浓缩了2018年度最难忘的科学事件,这些事件迫使我们思考我们究竟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以及我们要去向何处的难题。” 在这10位年度科学人物中,女性占据了半壁江山。5位女性科学家,因其在科学研究、促进科学史界的性别平等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贡献,成为2018年度科学人物。这一方面体现出女性在科学界的影响增大。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联想到何谓深层意义上的科学界的性别平等。
在中国,近日科学领域同样有一个每年都会发布的评选活动,即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8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评审结果公示。经评选共产生10名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人选和5名2018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入选者。这已经是第15届了!由此,不能不说我们同样关注科学领域中的性别平等。但也应注意到,此类评选突出的主要还是入选者的天然性别身份。这并不是说天然性别身份不重要。但几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对性别与科学的研究,研究重点早已转移到以社会性别视角作为分析框架,探讨两性间在科学及相关领域的不平等问题,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第二,要对科学领域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进行冷静思考。
尽管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性别平等的诸多进展,但不平等的存在也是有目共睹的。除了要宣传在平等方面的进展外,对不平等的冷静思考和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学理性研究更是现在所欠缺和未来需重视的!
在近日英国《自然》杂志评选的10位2018年度科学人物中,有一位是近来在国内外因其科学工作而引起极大争议的中国男性科学家,以非治疗目的用CRISPR技术改变了两位健康婴儿的基因。他遭到了国内外学界和公众的质疑和批评。但在这质疑声中,从性别视角来讨论的却为数不多。早在几十年前,国际上一些女性主义研究者就已注意到生育技术对女性带来的可能伤害。在这次引起广泛质疑的事件中,基于性别视角分析讨论的缺席,正说明了科学与性别问题学理性研究的薄弱。
《新女学周刊》既有学术眼光,关注性别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又以易于理解的语言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它为性别平等的推进及性别研究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女学周刊》以往的话题中,也有不少涉及性别与科学领域。希望日后《新女学周刊》能加大对此类话题的讨论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