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12月12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界报道 为企业“争来”直面海外市场“通行证” 近四成女性认为自己有焦虑倾向 福建泉州“海丝芳香”宣传“平安家庭” 追求花卉事业实现绿色梦想 内蒙古家庭文明建设主题展开展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带领85名姐妹起家的李桂莲

为企业“争来”直面海外市场“通行证”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贾莹莹

今年72岁的大杨集团董事会主席李桂莲依旧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谈吐非凡。

11月27日午后,在大杨集团创世品牌旗舰店里,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如约见到了这位在改革开放40年的浪潮中,依然屹立潮头的“传奇”女性。卷起的短发、茶色的眼镜、得体的职业装,让这位年过七旬的女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如果说改革开放40年是一幅历史画卷的话,那么在这幅画卷徐徐展开之初,你就可以发现“大杨人”的身影。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上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1979年,当年33岁的李桂莲带领大连市普兰店杨树房镇的85名妇女成立了服装厂。从村里的“小作坊”到如今的大杨集团,39年来,大杨集团的每一段历史中都留存着改革开放的底色;大杨集团的每一步发展,都享受着改革开放的红利,而作为企业创始人的李桂莲更是改革开放40年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受益者。

“借”来的服装厂

虽然已经过去近40年了,但是回想起当时杨树房镇农民的生活状态,李桂莲依旧历历在目。“农村太穷,农民太苦,我们真是穷怕了。”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除了种地,别无出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改革开放的好消息,李桂莲觉得机会来了。1979年,只读过4年书的李桂莲把要开办服装厂的想法汇报给公社时,大家都觉得她异想天开,农民也能办服装厂?在当时成了茶余饭后谈论的笑话。但是这些都没有动摇李桂莲的决心。面对着没人、没钱、没设备的局面,李桂莲向公社借了一个破旧不堪的厂房,又借来了3万元钱,把村里妇女自家的缝纫机借来搬到工厂。就这样,一个“借”来的工厂,开张了。

经过严格的考试,村里的85名妇女成为服装厂的第一批员工。为了提升妇女们的缝纫水平,李桂莲特意从城里请来师傅手把手地教,同时从国营服装厂拿一些剪裁好的衣服来做。创业初期的艰辛不言而喻,妇女们加班加点练手艺、赶进度成了家常便饭,订单不稳定,连续几个月发不出工资,妇女们的丈夫、婆婆和街坊邻居开始不断抱怨和施加压力。服装厂能坚持多久?李桂莲也没了主心骨。

面对着重重阻力,李桂莲和85个姐妹拧成一股绳,刻苦钻研技术,争取回头客,就是凭着这股子执着劲,李桂莲硬是带着姐妹们闯出了一条发展之路,面对着源源不断订单,原本极力反对的家人,也开始支持妇女们干事业了。

让李桂莲和这85名姐妹都没有想到的是,她们昔日的坚持和对每一件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成为大杨企业发展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正是老一辈创业者的匠人精神和情怀,让大杨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实力的国际化服装企业之一。

与国际接轨企业集团化发展

1981年春天,大连市一家大服装厂厂长找到李桂莲,说他们与一家美国公司签订了一个条绒西服合同,整装由46块面料组成,要求3天内拿出样品,准备去西欧参加博览会。如果3天拿不出样品,这家美国公司不但会另选厂家,还要索赔。这对当时一个规模不大的服装厂厂长李桂莲来说,确实是一道难题。

李桂莲隐隐感觉到,加工这批高档出口服装,是她们小厂创信誉、挤进国际市场的一次难得机会,她决心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三天三夜,400件样品终于赶制出来了。当李桂莲和技术人员赶到机场把样品送到外商面前时,外商十分满意,并当场拍板:1.6万件条绒西服全在这里做。

这次的经历,让李桂莲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

1991年,时任国家领导人在与企业家开座谈会的时候,李桂莲敢为人先提出了一个建议。她说:“我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但是国内的企业一直都不能直接和国际市场接触,我希望能为我们开放进出口权,让我们自己生产的产品直接走向国际市场。”

让李桂莲没有想到的是,她的建议得到了国家的充分重视,经过相关部门的反复论证和筛选,一年后,她的企业获得了首批进出口权。

有了这张“通行证”,李桂莲终于可以与外国企业面对面了,凭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她迅速开辟了自己的国际市场,率先与日本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而这次与国际接轨,无疑让这个来自农村的本土企业,搭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无论从技术、管理上都有了快速提升,企业也因此走向了集团化发展之路。

民族品牌有了“国际范”

大杨集团从最初的从国有工厂拿订单,到贴牌生产再到代加工,虽然企业的效益蒸蒸日上,但李桂莲的目标并不止于此。“企业如果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和独立的设计。”从1995年开始,李桂莲决心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品牌,不再给别人做“嫁衣”。

“我开始学习服装的时候是想走出去,现在我们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就一定要把国际大师请进来。”2006年,阿玛尼首席设计师成为大杨集团的设计总监,大杨集团的“创世”品牌有了“国际范”。

而让大杨创世品牌真正走向国际高端市场,就不得不提到李桂莲的跨国朋友巴菲特。一个偶然的机会,巴菲特试穿了“创世”的定制西服,并盛赞“创世”的西服让他70多年来首次被人夸奖帅气。一时间,巴菲特的名人效应让“创世”品牌更具人气,同时“创世”西服凭借着高品质和国际化设计深受高端人士的青睐,众多的国际精英均已成为“创世”的忠实客户。

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今的大杨集团正以“打造国际一流的服装品牌和做世界最大单量单裁公司”为目标,加大自主品牌的建设力度,走向从生产加工向品牌发展的战略转型之路。

李桂莲常说,“大杨人”为了品牌的坚守,三十九年,一群人、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改革开放40年,无论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如何变换,“大杨人”始终坚持,用工匠精神去打磨每一件作品,用心去缝制每一个针脚。

三十九年转瞬即逝,当年带着姐妹们没日没夜抢工期、谈订单的每一个瞬间李桂莲都还历历在目。采访中,李桂莲每当提到改革开放带给她的改变时,她都会感恩地说:“感谢改革开放,感谢党,让我一个农村妇女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感谢当年的85个姐妹的坚持,奠定了大杨集团的基石。”

经过39年的风雨洗礼,如今的大杨集团依旧屹立潮头,初心不改。面对企业转型升级,李桂莲坚信,大杨集团有能力、有信心稳步推进战略转型,以创新作为驱动力,再创一个新时代的大杨集团。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