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
朱睿,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副院长、市场营销学教授、品牌研究中心主任。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富东燕
问:据观察,由女性创办的公益机构不在少数,您对这一现象有着怎样的感受?
朱睿:确实感觉女性从事公益工作的比较多。我觉得有一些职业本身天然地更适合某一性别。公益最初的出现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和帮助,因为女性的怜悯心、同情心可能会更多一些,所以会更多地驱动女性做公益。
作为母亲,妻子,女儿,女性在社会中承担着更多的照护职责,女性的利他思维更加突出。这也和公益的理念相吻合。
问:著名投资人熊晓鸽曾表示,女性创业者由于在细腻、博爱、包容、聆听等方面具有优势,在公益创业方面会更容易获得成功。您是否认可这样的观点?
朱睿:在和公益人接触的过程中,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表示,做公益要比做一般的企业难。很多从企业摸爬滚打出来的人,他们在做公益时都有这样的感受。
当你想去解决一个大的社会题时,当你拿着投资人或者捐款人的钱去用的时候,如何把钱花得有水平,又能够得到公众的尊重和支持,这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普通创业失败了,社会舆论和社会责任不会有那么大,但做公益失败了,受到的社会问责会更大一些,捐款人对你的期望是非常高的。
细腻、博爱、包容、聆听等确实是女性的优势,除此之外,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女性的韧劲儿。女性虽然没有男性那种打拳击似的爆发力,但女性很难被打倒,凸显了她们的韧性。在创业这件事上,韧性是非常重要的素质。
问:在您所熟悉的由女性创办的公益机构中,您最欣赏或认可哪类机构?
朱睿:论坛上发言的这几家公益机构、社会企业的创始人,都是我比较熟悉和认可的,也都是长江商学院公益奖学金的获得者。在她们每个人身上,可以看到独特的光环和令人钦佩的成就。
比如蔡史印创建的“黑暗中对话”,打造了一个黑暗的场景,既能够给盲人群体赋能,又教正常人理解什么叫平等、如何去包容和接纳有不同缺陷的人群。这是一家社会企业,蔡史印顶着家人的反对和社会的不理解,坚持了很多年,直到去年才刚刚实现盈亏平衡。
真爱梦想的潘江雪,从商业机构转身,把一个公益组织从几个人发展到一百多人的专职团队,关注的是很有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素质教育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轻松筹的杨胤,也是一个非常有韧性、理性的创业者。她们要做的就是用公平的制度,做到每一个捐赠环节都客观透明。这个过程不容易,需要顶得住别人的批评、甚至谩骂。
她们每个人背后都有很多辛酸故事。但因为她们做的事是那么的美好,她们又是那么的坚韧,我想这就是支撑她们走过来的原因。
问:您自己也在做着公益方面的研究,请您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
朱睿:我是在学术研究领域找到了和公益的结合点。
我的研究领域是心理学、行为科学,也对公益非常感兴趣。经过一些尝试,我发现,我做公益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学术研究,对这个领域贡献一些新的视角。
比如,我们最近刚刚完成一个历时一年的实验。在甘肃两个区教育资源匮乏的105所农村学校,我们想看看能不能通过读书,让孩子们受益。我们随机抽取了一半的学校,给班里布置图书角,另外一半没有;在这些有图书角的班里,给一部分老师做培训,另一部分不做;给一些家长发信息,教授他们如何带着孩子读书,另外一部分不发。
这个实验的跟进问卷我们刚刚得到,很快将进行分析。通过这个结果,我们试图测量一下读书和不读书的孩子的差异,包括对于生活的满意度,自信心的建立,助人为乐精神的状况等等。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科学严谨的方式,对一些公益项目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好心一定要有理性科学的数据支持和帮助,才能让好心和公益投入效益最大化。
问:对于公益机构如何更好发展,您有怎样的建议?
朱睿:第一,公益机构要在政府、企业和公益组织之间,找好自己的定位。要清楚地认识到,哪些问题是政府或企业解决不了或没关注到,但又值得去关注的,找好自己的切入点很重要。
第二,要考虑“公益商业化”。公益机构要拥有企业家精神——能够敏锐地观察到需求;能够用创新的方式整合资源,解决问题;能够投入产出最大化。同时,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公益机构的发展是需要高素质人才来支撑的,这需要社会多方面给予更多的引导,也需要相关福利待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