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陈友想用这样一部电影,回忆自己的青春年代,也是送给温拿乐队成军45周年的礼物。而他们的青春质地,正在于其不完美、不安定和当初不管不顾想要证明自己的莽劲儿。少年时代的澄澈初心,又因为共同拼搏的记忆和画在时代中的符号,永远真实地存留了下来。
■ 云飞扬
曾经他是不老的校长,永远的25岁,如今我们看到了他25岁之前,也见识到了25岁前后的人生之路的纠葛。当年帅气无比的B哥,也有青涩的囧样子。陈友导演将自己的人生和温拿乐队的起落与辉煌,全然付诸《兄弟班》的光影之中,那是香港流行文化的缘起之时,雏凤清于老凤声,粤语歌曲大放光芒,那个时代的青春于今天听来也是不老的歌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新鲜事物蜂拥而至,新一代的港青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不愿意再像老一辈一样安稳度日:海边烧烤摊堂口的老大阿力为了吸引女孩的目光,带着自己的兄弟阿健、阿强、阿友、阿伦、阿B等5个兄弟(阿力也就是陈百祥更早离开)开始自己的音乐之路。
在“青春”滤镜下,梦想在残旧的香港老街及囿于厨烟生存的众人中,格外扎眼且“不合时宜”。这理所当然就是青春片的设定了:梦想、兄弟、女人。
这三个元素随意排列组合就能拼凑出一段完整的青春商业片。按照一般影片的套路,乐队的5个人最终会扛过那些不痛不痒的挫折,一炮而红,人生走向高光时刻的同时,青春就已经成了无用的破碎的蛋壳被甩在一边,成为被缅怀的对象。而这样的故事于实际而言,显得非常“不易相信”。
青春片是一个容易讨喜且难以掌控的题材。近些年来,国内青春片井喷式涌现——他们普遍拥有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以及为了迎合观众智识和审美而设计出的空中楼阁般的偶像剧元素。
在观众置身影院中,就已经准备好了将自己的青春带入别人的戏剧中。然而遗憾的是,太多青春电影都太难做到“真实”二字,那些影片中的年轻人的愤怒从来不可怖,崩溃却从不会弄乱一丝头发,连凄风苦雨都可以是诗意盎然的。青春过尽,他们最终都会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乌云之后就永远是晴天明媚。电影《兄弟班》并不如此,或许是因为它取源于导演陈友的真实经历,所以逻辑情节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恰,加之电影中精心设计的布景和用来串联剧情的港乐,彻彻底底把观众带到香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街头,一览“香港青年图鉴”:黑帮泛滥,有出息的青年争着出国读书,而搞音乐在那时候,不如卖叉烧和做印刷工。
随后的功成名就把他们捧到一个制高点,在那之后,由于资源分配不均(无论如何,人和人相比是有重大差距的,谭咏麟和钟镇涛在台湾和香港的影史上也留下了闪耀的印迹),兄弟之间开始心存芥蒂,并最终分道扬镳。两个门面担当继续往全能艺人的方向发展,事业风生水起;而站在暗处的人,依旧过着他们的“伴奏人生”,有人开了餐馆又面临倒闭,有人在剧组辛苦跑龙套受尽委屈,有人回到了酒吧走穴,这些隐藏在表面和平之下难以被察觉的残酷细节,才是青春真实的样子。后来的陈友,做了编剧、导演,其中《不脱袜的女人》让张曼玉演技蜕变,拿了她第一个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
好在, Winners 五个人最后又重聚在一起,相识于微的青年们一直唱到了中年,开了无数场演唱会,尽力去促成每一场相聚。歌迷也随着他们渐渐变老。
而在他们一年一部的电影中,最令我激赏的是《广东五虎之铁拳无敌孙中山》,对于大明星和大人物做了很喜剧的结构和重构,未尝不是一种自我解嘲。《兄弟班》影片的末尾是一段真实记录,Winners五个人已经是年过半百的中年人,他们站在舞台上,回顾着一路走来的不易和甜蜜,又轻描淡写地调侃那些发生在年轻时候的故事,芥蒂和不满早已化为过眼云烟。
导演陈友说,他想用这样一部电影,回忆自己的青春年代,也是送给温拿成军45周年的礼物,所以电影的方方面面都格外用心。
而他们的青春质地,正在于其不完美、不安定和当初不管不顾想要证明自己的莽劲儿。少年时代的澄澈初心,又因为共同拼搏的记忆和画在时代中的符号,永远真实地存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