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庆祝母亲的伟大和无私奉献的同时,也应该为我们的母亲、即将成为母亲的女性或者选择不成为母亲的女性创造更加平等、包容的环境,让她们不在社会的舆论和期待的裹挟下牺牲她们的自由来承担过多的责任,也让成为母亲的女性可以更加享受与子女相处时的无穷乐趣。
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母亲作为“个体”的存在,女性在成为母亲之后,外界甚至她们自己对自己的定义似乎就停留在了母亲这一身份。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报道 母亲节,是感恩母亲、对成为母亲的女性礼赞的日子。成为母亲似乎是社会对女性约定俗成的默认,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必选题。
然而,当今社会,选择成为母亲,需要面临的困难、承担的责任、家庭和外界的质疑、平衡家庭工作的压力都是她们生活中不能避免的难题。
借母亲节的契机,联合国妇女署官微发文,以新的视角关注成为家庭主妇和职业女性的母亲们。
日剧《逃跑虽可耻但有用》中男主雇佣女主成为家庭主妇,雇佣关系下的家庭主妇每年收入为304.1万日元,换算成人民币大约是19.7万元。
虽然上述例子是假设,但是根据联合国妇女署《将承诺付诸行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性别平等》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女性在无偿照料和家庭劳动中的投入是男性的2.6倍。
然而,以妻子为身份的主妇并没有薪水,也没有上下班时间,付出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社会对家庭主妇的普遍认知是:没能力、不独立、依附男人,她们的职责就是打扫卫生做饭带孩子。
因为不外出工作,所以她们被认为是一群对于创造社会价值毫无贡献的人。她们的生活被假定除了围绕老公、孩子、家务,别无其他。
也经常有人意味深长地嘱咐主妇们“应该多关注时事新闻、社会动态、时尚知识”才不至于和社会脱节,这些“为你好”的忠告是当听到“家庭主妇”四个字就已迫不及待说出口,忍不住要教唆你如何追求更好的生活,把你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而建议者真的了解家庭主妇以及她们的处境吗?
另一方面,家庭主妇也难以得到家人的认可。照看孩子和打扫卫生等家务活被视为是容易的事,做得好是你应尽的职责,做不好则会被责怪这点小事都完成不了,这些简单小事往往指的是:在孩子小时候几乎不能抽身地陪伴和照顾;辅导孩子日渐繁重的家庭作业;陪伴孩子上各种培训班;数不清的在厨房的时间等等。
仔细想想,这些“小事”不小,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其中付出的时间、精力和作出的牺牲更难以计算。所以,家庭妇女不被承认的价值和所遭受的压力不仅来自社会,也来自家庭。
而职场女性也并未受到更多的优待,传统观念里对女性的期待还是将养育子女、照顾家庭放在首位。
这样的期待使外出工作的女性不得不放弃更多休息时间,在完成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后,马上又要开始她们的第二份“工作”——承担家务、照顾孩子。如果女性拒绝这些“应承担”的责任,将会遭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谴责。
女性负责家务以及养育子女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性别差异,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的体现和产物。社会就业环境造成的不平等,让男性处于更容易摆脱家务和养育子女责任的优势地位。
造成这种不平等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媒体以及社会文化对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定位,对他们不同的期待和要求。
这样的成长环境让女性在儿童时期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她们需要承担照顾子女的责任。女性仿佛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主动被动、有意无意地在为“成为母亲”做准备。而男性并未接受到类似“成为父亲”的教育。
我们在庆祝母亲的伟大和无私奉献的同时,也应该为我们的母亲、即将成为母亲的女性或者选择不成为母亲的女性创造更加平等、包容的环境,让她们不在社会的舆论和期待的裹挟下牺牲她们的自由来承担过多的责任,也让成为母亲的女性可以更加享受与子女相处时的无穷乐趣。
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母亲作为“个体”的存在,女性在成为母亲之后,外界甚至她们自己对自己的定义似乎就停留在了母亲这一身份。
仔细想想,我们是否真的了解我们的母亲作为独立的个体的存在。她经历过什么样的人生事件,这些事件对她的思想带来了什么影响,是什么让她成为了现在的她,她看到什么事情会激动、欣喜、害怕、担心,她的人生追求和理想是什么,这些我们知道吗?
当我们真的了解了我们的母亲作为个体的存在之后,也许我们才更能理解我们和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