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春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5月10日在京召开政务公开理论研讨会,发布《中国政府透明度(2018)》报告。报告对2017年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政府、较大的市政府和部分县级政府的政府透明度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对部分领域和区域的政务公开工作进行了专项考察。报告指出,政府采用多种形式回应社会关切。
2017年,对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事件,政府机关普遍重视,积极主动回应负面舆情。不少政府机关通过权威渠道用事实证据和权威数据有力回应热点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完善政府管理,提升政务服务。但仍有政府机关在信息发布前对舆情预判不足,第一时间回应不力,回应内容不完整、不清楚,搪塞敷衍,无后续回应,甚至相互推诿。
报告指出,调研发现,在2017年的舆情回应中,类似“正在调查中”“请后续留意”等“万金油”式回应依然存在,似乎成了某些部门遇到突发事件时,控制信息流动、统一宣传口径的固定工作模式。
报告指出,积极主动回应政务舆情,解决并回应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是构建法治政府、透明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义。在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新形势下,政府机关已不能仅仅停留在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而应当以大公开理念推动政务公开工作。政府机关应主动转变工作态度,熟悉新的回应方法方式,重视回应内容和回应效果。
报告建议,加强回应个人关切事项,完善个人关切事项的反映渠道,如网站互动平台、政务微博微信的互动功能等,并安排专人每日查看、回应、跟踪反馈这些个人关切事项,如此才能打造服务型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满10周年。“在这10年的时间里,我国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工作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政府机关面临信息公开申请时不再虚与委蛇、躲躲闪闪,面对热点问题、敏感问题也不再顾左右而言他。”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任、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田禾说,在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一些问题和困难也暴露出来。长期以来,在很多领域,关于公开的标准规定得十分笼统,导致实践中缺乏操作性,公开责任难以落实。
当日召开的政务公开理论研讨会搭建了理论界与实务界沟通交流的平台,总结了10年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工作的成就与经验,对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的理论和实务问题进行了全面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