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涵,青年创业者,外号“意公子”。擅长用大白话解读艺术,发起“意外艺术”项目致力于艺术大众化普及,主讲艺术脱口秀《艺术很难吗》。
如果艺术离你很远,为何会在一幅画前伫立许久,或是在一段旋律中泪流满面?
“艺术不是给少数人享受的东西。”这个 “门外汉”用最好玩的方式敲开艺术的大门,弓着身子对你说:“进来看看吧!”
也许有人说,艺术的魅力就在于看不懂;而她想做的,是找到艺术和生活的两全。
前阵子在梵高生日那天,她做了一座线上梵高艺术馆,有数万人在上面留言,那是种什么样的感觉?
她说,你手上拿的是很多沉甸甸的故事,你别看它是一幅画,它有的时候会成为我们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疗愈剂。
有人问,你做的事情是不是可以理解成,给大家读懂艺术提供一条捷径?
她这样回答:我们常说,我们的角色是一个“看门人”,就是一个保安的角色。如果你把艺术比喻成说一个门里一个门外的话,那一帮像我一样的“门外汉”,想走进这道门的时候,原来是高墙铁丝网,不得其门而入。
但是,今天有一个缝儿打开了,有个人在那个地方弓着身子,说“请往里走”,于是他们就进去了。有些人可能只是在门口张望一下就走了,有些人真的会走进去。那我觉得我们只要扮演好“看门人”这个角色就已经够了。
而情怀不能当饭吃,怎样做好与商业化的平衡?
她的体会是:最重要的那个点就是你想要带给社会什么,你想真正地带给用户什么,但是要找到那个点真的很难,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迷失。所以要不断地接受批评,当你身处高位的时候,当你听到太多赞美之声的时候,可能那是一个危机的来源。
近日,潇涵在《凭什么我们不能聊艺术》演讲中,讲到如何放飞自我,也许会给我们创业和人生一定的启示:
我们常常要讲“做自己”,但却常常在人生中不断地去拗造型。我是一个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其实我在一个地方电台和电视台做一个十八线开外的主持人。我的合伙人跟我说,我们去搞艺术吧,我说好。
然后,我就得去展览现场,穿着光鲜亮丽的衣服,穿着高跟鞋,然后举着一杯我根本就不懂的红酒,到画廊的VIP现场里面去拗造型。我一走进现场,好多画,简单来讲就三个字:看不懂。于是我就上百度百科去搜了搜,是这么写的:“这是一个学者型的理论家,一个具有诗人才智的画家,或者说是一个集诗人、学者、理论家于一身的画家”,更看不懂。
后来我发现,我不要再拗造型了,因为那根本就不是我自己。那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就是一个在艺术品面前那么想要亲近,但是又那么胆怯和惶恐,生怕说出一些外行话被人嘲笑的人。那艺术作品是什么呢?就是一个灵魂把它的人生阅历都揉碎了,端到你面前,希望遇到一个和它相呼应的灵魂。
为什么我们看电影会掉眼泪,看画就不行?那是因为外行人听对画的描述,很难听懂。于是我就想,那我能不能说一些外行人听得懂的话,不去聊什么技法、什么“学者型的理论家”,我就单纯去讲一讲这个有趣的灵魂。
当我们抛弃了所有光鲜亮丽的东西,重新回来做自己的时候,我们不再拗造型的时候,我们发现,居然可以收获那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记得在过年前的时候,我们和一个文物纪录片合作,把国宝端上了荧幕,让大家来解读国宝。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面,网友为国宝贡献了292万多字的评论,相当于四部红楼梦的长度。
不再拗造型,放飞自我,潇涵最早的起点应该是决定放弃电视台主持人这个饭碗时。
她说,身在那个台,我最大的价值其实90%来自于那个台,10%才是我自己的价值。然后,我的父母是最后一个知道我创业的人。等到我告诉他们我创业了,他们马上就是:“社保怎么办?医保怎么办?以后谁给你养老?”
记得A轮融资的时候,我去见了五六十个投资人,他们会这样点评你的创业:“我觉得你这个东西天花板太低了”“你们做这个没有出路啊”“我早就说了不要投垂直电商”……balabala一大堆,其实最大最大的跨越,根本不是来自外界,而是你自己的内心准备好了没有。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