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选择与初职获得的性别差异: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发现》
作者:贺光烨
本文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从大学专业隔离的角度入手,分析大学毕业生初职获得的性别差异。发现,首都高校存在明显的专业性别隔离:女生更多地集中在文学、历史、艺术等专业,而男生更多地集中在理工科类专业。大学专业对毕业后个体能否进入男性主导职业具有显著影响。相较于男性,女性进入男性主导职业的概率更低,在控制了专业后,这一差异显著降低。非线性BlinderOaxaca分解结果进一步显示,若男女在专业分布上没有差异,不同性别群体进入男性主导职业的概率差异会减少40%~50%,该发现对理解城市高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中职业性别隔离现象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社会》2018年第2期
《学识相配谈婚嫁:论清末性别视阈中的一个择偶条件》
作者:冉琰杰
清末,在女子教育的兴起和婚姻自由观念刚开始传播的背景下,知书识字的女性既主张塑造独立人格摆脱家事束缚,又肯定女性作为贤妻良母的性别角色,因此她们最先体悟到新知识与旧礼教的冲突,这种冲突尤其体现在婚姻家庭制度下的性别关系领域。本文发现,为了协调家事与志事,知识女性希望自主择配才学相当的丈夫,以为这样的夫妻组合能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同时在男性读书人看来,女性的才学也有助于夫妻琴瑟和谐,知书识字的女性成为他们理想的婚配对象。男女学识相配谈婚嫁的现象开始潜入读书人的生活,影响民国以后中国社会择偶观念变化的基础,也预示着近代婚姻制度的点滴转变。
来源:《理论月刊》2018年第3期
《女主编薪酬事件背后的BBC组织文化剖析》
作者:展江 刘亚娟
回顾BBC自创立以来女性工作人员的发展轨迹,本文发现,由Carrie Gracie辞职引发的BBC薪酬歧视风波并非个案,BBC在致力于倡导公平正义的外表下存在着“隐秘且非法的”薪酬歧视,而现有的英国反歧视法治体系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还发现,对于一个大型机构同工同酬的考察是复杂而又具体的。社会性的性别歧视和机构内的组织文化共同造成了性别歧视中的薪酬歧视,而BBC的组织文化特征和薪酬体系更增加了这种复杂性,组织内部的单一变革力量很难推动薪酬歧视问题的根本改变,尽管这种质变即将发生。
来源:《新闻界》2018年第3期
《依附与独立:女大学生婚恋观博弈的时代特征》
作者:朱小芳
依附与独立是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所展现出的时代特征。本文通过调研发现,女大学生较为普遍地表现出对婚姻强烈的不安全感,对未来的恐惧,对自己的不自信以及选择配偶过程中的游移;她们虽然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但缺乏真正独立的行为和理性的指导,在面对爱情和婚姻现实选择时呈现出明显的依附男性、依附财产的特点。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体现了女性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引导,应注重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从重塑职业角色、重塑婚恋观念、完善角色人格、提升社会支持几个方面着手。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3期
《城市化居住空间下教育对邻里关系的影响机制:基于两性比较》
作者:毕文芬 初奇鸿 潘孝富
睦邻友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通过两性比较分析个人教育对邻里关系的影响效应和城市化居住空间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女性教育对邻里关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城市社区里,女性教育的积极效应降低,在住宅类型中,单元房和四合院的住宅方式使女性教育的积极效应减弱。这一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对邻里关系不同影响的成因,为政府和房地产商在城市居住空间建设上提供可能的理论和实证参考。
来源:《西北人口》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