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秩序规训与工程教育女大学生》
作者:彭湃 高亚男 李想姣
本文透过对12位工科女大学生的半结构化访谈,发现:在工程教育性别秩序的规训之下,女大学生接受工程教育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复制性别弱势与不平等并为之背书的过程,是一种沦为“第二性”而被宰制、被排斥甚至被异化的过程。身处其中的女大学生,明显遭受着多重与性别相关的教育不利与挑战。上述状况不仅揭示了导致女性工程师数量偏少、性别鸿沟至今持续存在的一大主因,而且也反映出当下走向性别平等、包容的工程教育改革依然尚在路上。
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
《中国文学性别研究的哲学资源》
作者:李玲
当前,拓展中国文学性别研究的理论资源,需要透过各种流行思潮,去审察东西方思维中更为本源性的哲学思想资源。对照西方哲学资源的基本格局,我们可以弥补以往理论接受上的结构性偏颇,从而深化性别批评维护个体生命差异性的意识,并在女性主体性建构问题上补上道德追求这一重要维度。本文认为,反观中国传统哲学资源,我们既要有批判前现代文化阳尊阴卑等级秩序的当代意识,又应该在思想史问题上摒弃简单的线性发展观,突破性别身份限制,充分汲取中国哲学阴阳思维中所建构的不同生命境界,领会庄禅传统中的出世性的心灵自由追求,以之充实女性主体性资源。融会多种哲学资源,可以兼顾多元互补和互为底线两条原则。
来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网络传媒对女性运动员形象的构建及其生活空间表达》
作者:刘红 王福秋 刘连发
女性的体育参与经历了曲折的演进过程,现代传媒对女性运动员的报道呈现多元化价值倾向。本文认为,网络传媒对女性运动员的形象构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其注意力更倾向于“身体美”,对女性运动员的形象构建倾向娱乐化。网络传媒对女性运动员的形象构建不可避免地杂糅着男性的审美期许,同时女性运动员也兼具社会主体文化价值形象。网络媒介对女性运动员形象的建构存在国别与区域差异,体育资讯网站的信息归类相对杂乱。网络传媒中女性运动员生活空间的表达则集中在现代女性身体美的评判标准,网络传媒对女运动员的报道扩展到生活空间;女性运动员的娱乐化主题关注和私密生活的炒作成为网络传媒的营销手段;网络媒介对女性运动员的关注更多地体现为社会身份认同和角色期许的价值元素。
来源:《体育与科学》2017年第6期
《城市新移民性别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
作者:陈煜婷
本文以探究城市新移民群体中两性收入差距为研究目的,通过分析2012年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在全国六省市实施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大型调查数据发现:新本地人中女性比例更高,获得当地户口的新本地人中女性的比例更高,未获得本地户口的外地人中男性的比例略高;新本地人的收入回报没有明显优势:外地人虽然没有获得当地户口,但是收入回报高于新本地人和本地人,新本地人与本地人之间的收入差异并不显著;外地人、新本地人和本地人中都存在收入性别不平等现象。研究指出成为新本地人的女性并没有因为冲破户籍限制的樊篱而改变与男性收入不平等的现状。
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滋补广告与民初内地女性文化》
作者:何卓恩 桂运奇
韦廉士红色补丸是民初一款畅销全国的妇科药品,该商品广告在长沙《大公报》上常年刊载,前后持续数十年,用药功能涉及妇女身体健康的各个方面。本文分析认为,作为一款妇科药品,韦廉士红色补丸在其广告设计中对民初内地女性文化采取了适应与引导的两手姿态,尊重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和性别文化的同时也致力于引导女性心理向现代女性文化调整,并最终取得广大女性信任,获得商业成功。
来源:《兰州学刊》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