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第十三届全运会女子手球决赛后,获得银牌的安徽队选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分享喜悦。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徐建军/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全运会特派记者
9月7日,全运会女子手球颁奖礼上,银牌获得者安徽女子手球队成为众多摄影师追逐的对象——不仅因这是支平均年龄超过34岁的“高龄队伍”,还因队伍里有六位伟大的母亲,她们与“90后”在赛场上对抗,依然在为每一个球而拼尽全力。
教练、队员、家属、大大小小的孩子,齐齐登上颁奖台,他们紧紧相拥,现场爆发雷鸣般的掌声,所有观众对她们致以最高的敬意!虽败犹荣!
为了备战全运会,安徽女子手球队在山里封闭训练了三个多月,六位妈妈则付出了更多的艰辛。
重披战袍的过程是相当艰苦的。43岁的朱莉珍,两次退役两次复出,这里面的辛苦只有她自己了解:“我是守门员,所以柔韧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复出训练中最痛苦的就是拉韧带的过程,每次都要咬着牙把自己的韧带拉下去才能训练。有时候打完球我会觉得上不来气,一场比赛下来要休息很久。”
34岁的王婵婵,在孩子不满六个月时就强制断奶,孩子在打预防针或生病时她也不能陪伴左右。“为了梦想,这些牺牲不算什么。”王婵婵说。
“手球已经融入我的血液,我一生都丢不开它了。”这是同为34岁的沈萍最常说的一句话。即使在沈萍做了母亲之后,也一直没有离开过手球赛场。
她有一个6岁的女儿,当天到场为妈妈加油,沈萍每奋力打一次球,女儿都高呼“妈妈加油!”这种互动,是对身为母亲的沈萍最有力量的助威。她希望自己能够给女儿做一个好的榜样,希望女儿像她一样,即使遇到困难,依然要坚持。
而这支正能量爆棚的队伍离不开一个核心人物——已经60岁的主教练吴立军,同样是一名将手球融入血液的母亲。即使已到退休年龄,依然奋战在一线:“心底就是有一股气,想赢!”
其实对所有队员来说,吴立军既是严师,又是慈母。“虽然是第二名,但这是一支最好的队伍。我知道她们的付出,确实尽力了。”吴立军在赛后接受采访时坦言,失利一大原因,就是队员普遍高龄,体力上已不占优势,况且十多个队员带着大大小小的伤病。
其实,六位妈妈为追逐梦想而坚持奋战在全运会赛场,这看似美好的故事背后,是中国手球后备人才依旧匮乏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参加全运会女子手球预赛的12支队伍,就是中国女子手球的全部家底。而这其中,本身没有女子手球队的东道主天津队和山东队,均是以“借壳生蛋”的方式组队参赛,参赛人员均由安徽引进。有人调侃道,“全运会手球比赛其实就是安徽队的省内对决”。
“我们不是职业队伍,运动员的收入很低,运动员回去后就面临着二次就业的问题。” 吴立军坦承,这也是制约手球发展的原因。但她依旧鼓励自己的队员,退役后能走上教学岗位,将手球、将“手球妈妈”的精神传承下去。
回去后,朱莉珍就将担当手球教练、推广手球。“作为冷门项目,底盘比较薄弱。我们想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感染大家,让全民健身的热浪感染到手球运动上来。这样底盘扩大后,就能把手球项目发扬光大。” (高丽 袁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