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雨桐
近日,广东省网信办依法责令腾讯微信采取有效措施整治炒作明星绯闻隐私和低俗庸俗等问题,腾讯微信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用户协议关闭了30个违规公众账号,涉及自媒体和传统媒体,这充分显示了有关部门整治媒体低俗风的决心。如何让社会风气更加清朗,就应从点滴做起,这其中,媒体对用词的“精雕细琢”,更是重任在肩。
有“口德”的人,常会让人如沐春风。生活中也有不讲“口德”吃了亏的例子。一句半句,闹出不和者有之;出言不逊,闹出风波栽了跟头的名人有之;言辞不凿,引上官司的媒体有之。可叹,可鉴。
《弟子规》中说“言语忍,忿自泯”,其实就是讲“口德”的规矩。与之类比,笔者愿意把有文法、有温度的用笔写作叫“笔德”。这种“笔德”,普通写作者要有,负有传播公器职能的媒体更要具备。
多年前,曾发生过一起联合国军事观察员遭遇轰炸遇难的悲剧,某媒体在报道此事件时,却在头版重要位置赫然写上“被炸身亡”,因为这样不妥的措辞,让一起不幸事件,被体现得极不和谐。此标题显然失去了新闻语言应有的“温度”,在笔者看来,颇有些不留“笔德”。
时至当下,在一些新闻报道中,明明一场意外夺去了数人生命,某些媒体只会使用冷冰冰的“死亡”多少人,而吝惜到不愿意使用“遇难”。其实,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对死亡的表达方式,一直有着精准度极高的表达——牺牲,捐躯,殉职,遇难,死亡,身亡,葬身,毙命……每一个词所对应的,都有其情感和价值的取向。
“笔德”并非小事,体现的、考量的其实是媒体的专业性,以及新闻工作者对中华文化的准确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