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邓茜 张家伟
“谢谢大家鼓励,明天上午开始,暂时失联一小段时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2016年12月13日,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手术前夕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段告别留言,他以为自己只是暂时离开。然而,在手术和一系列抢救后不到一个月,他在长春永远离开了他所牵挂的世界。
四个多月后,在伦敦,记者接通了黄大年女儿黄潇的电话。这是黄大年的家人在他去世后第一次接受采访。黄潇目前定居英国,在一家建筑设计公司工作。
她说:“因为妈妈还没有(从爸爸去世的悲痛中)走出来,我也代表她了。”
父亲毕生的努力能受到国家肯定,黄潇感到非常自豪。特别是父亲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黄潇认为,这是对他鞠躬尽瘁的褒奖。
与所有爱儿女的父亲一样,黄大年希望女儿从小好好读书,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帮助的人。“从我小时候起,他每年都会带我回国,让我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教育,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他对这种教育非常重视,认为对我的成长非常重要。”黄潇回忆。
黄大年一直非常重视女儿的中文学习,每周都带她上语言学校,每年都带她回国,也常常和华人好友一起出游以助她学中文。
“爸爸的努力,让我一直很了解国内的情况,没有断了这种血浓于水的情感和联系。”黄潇说。
黄大年对祖国深沉的爱感染着黄潇。“我爸爸这一辈的人都有一种爱国精神、报国信念。他的精神令我感动,也让我反省,我们这一代也应该这样,不能失去这种精神,要知道落叶归根。”她说。
黄潇说,父亲从小立志报国,希望做一个能帮助别人、帮助祖国的人。他一直都想回国,以前听说国内地震,都会想尽办法提供研究帮助和相关信息,“正好有‘千人计划’,他就没有任何犹豫地回国了,因为奶奶和爷爷都是这样教他的”。
回忆起从前与父亲在英国共度的时光,黄潇语气中难掩幸福。她说:“小时候我们经常去旅行,爸爸很爱运动,很有活力,我们一起跑步、游泳、踢球。但是回国之后就没有这种机会了,他实在太忙了。”
在英国时,他闲时最喜欢在花园里侍弄花草,家里车库很多工具都被他摆放得整整齐齐。家中花园一半由他种菜,一半由黄潇的妈妈种花。“回国之后,他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黄潇说。
自从黄大年夫妇2009年回国工作,黄潇每年春节都要回国探亲。然而,一两周的探亲假日,她跟父亲却没有多少独处的时间,往往是和父亲的学生、同事一起吃午饭才能聊聊天。
“我们知道他在做他热爱的事业,都很支持他。我妈妈对爸爸是百分之百的支持,她放弃了自己在英国的诊所和事业,回国后配合我爸爸毫无规律的作息时间,很晚都给他准备饭菜,就是希望他身体能好一点。他们有时一天都见不到面。”黄潇说。
黄潇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是去年5月自己的婚礼上,父亲将她送入人生的一个新阶段。
“我从来没有想到那是最后一次见他,对我来说是最深刻的记忆。爸爸还将他和妈妈结婚时姥爷给他们的礼物——一块手表,给我戴上,希望一代代传下去。他讲话时,谈到初来英国时的艰难不易,让我非常感动。”黄潇已泣不成声。
采访中传来婴儿的啼哭,这是黄潇四个多月大的儿子春伦。在黄大年病危抢救的时候,春伦出生了,黄大年未能看一看、抱一抱自己的外孙。
“春伦”是黄大年为外孙起的中文名字:长春的春,伦敦的伦,这是黄大年最难忘最喜欢的两个城市。黄潇说,春伦英文名的中间名是Nian,“大年的年”,用来纪念父亲。
“爸爸走了,我现在就希望让妈妈过得好一些,把春伦带大,成为有用的人。”黄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