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王蓓
静静躺在床上的李娟,看起来瘦弱极了。
倒春寒的来袭,让这个不足25公斤的身体,只有在层层棉被、电热毯和电暖器的包裹下,才能勉强维持体温。即便这样,李娟依然在棉被的支撑下侧躺着,坚持用嘴咬着触控笔,在用支架撑起的手机上一次次点击、输入,努力经营着自己的微商小店。
去年一年,就是靠着一张嘴和一台手机,几近“植物人”的李娟卖出了3万公斤水果,帮助家里了解燃眉之急。“感谢电商,让我有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采访中,李娟的积极乐观、激动和兴奋,常常会让人忘记她身体的残疾。
事实上,命运似乎从未厚待过这个姑娘。李娟出生后身体一直不好,发育迟缓,直到5岁才能走路,8岁才上学。之后,她左手开始不灵活并逐渐失去功能,只能使用右手。自从2008年“突然全身无力、瘫倒在校园中”之后,这个直到4年后才最终被确诊为脊髓空洞症的女孩,再没有站起来过。8年里,她的四肢逐渐萎缩、退化,如今全身只有脖子以上可以有限活动。
最初几年里辗转各大医院看病,早已掏空了这个皖北村庄的贫困家庭,家里承包的十几亩果园,是李家多年来唯一的收入来源。“如果不是父母的不离不弃和母亲的精心照顾,我可能活不到今天,也没有继续生活的勇气”,而让她最终找到生活的支撑点、焕发新生的,则是2015年接触电商。
2013年,“目光所及只有简陋的屋顶,每天只能在无聊苦闷中打发时间”的李娟拥有了第一台低配置的智能手机,“犹如在屋顶上打开了一扇窗”。在之后的日子里,她通过手机浏览信息、了解世界,认识了很多同是残疾人的朋友,也知道了越来越热的“互联网+”。
真正让她走进电商的,是2015年11月。时近寒冬,连日大雪让砀山县唐寨镇唐寨村被皑皑白雪覆盖,也阻断了水果收购商的进村之路。“几万斤苹果如果卖不出去,就只能烂在家里,一家人之后一年的生活都成问题”, 看着焦急的父母,躺在床上的李娟也是心急如焚。
有一天,她在浏览微信信息时,突然看见有人在朋友圈里卖东西。“网店需要注册、设计网页,太复杂了我做不来,这个倒是可以试试”,有了这个想法,李娟马上行动起来。
自己不能动,她就告诉父母怎么用手机给水果拍照,父母拍好后,她会仔细挑选,保证照片能很好地反映出苹果的形状和色泽,然后上传至朋友圈。如果有顾客咨询水果的信息,她就用嘴咬住触控笔,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拼,跟顾客交流、商谈价格。
对普通人来说极其简单的订单处理,对李娟而言也是一道难题。刚开始,她只能把订单告诉父亲,让父亲一笔一笔抄下来,再去快递公司写单发货给顾客。后来,李娟干脆加了快递小哥的微信,把订单发过去,让快递公司整理好订单,等父亲把快递单拿回家后,李娟再一个个地把快递单号发给顾客。
可即便这样听起来并不复杂的流程,李娟也常常要忙到夜里两三点钟。母亲心疼女儿,可李娟乐在其中。“我从中找到了存在的价值感,比起过去每天绝望地望着屋顶,我更喜欢这样的生活。”在克服重重困难后,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她就把家里滞销的两万斤苹果全部卖了出去。
2016年9月,砀山酥梨进入采摘季,李娟家的收成不错。心疼女儿的父母不想女儿太辛苦,可单靠夫妻俩跑销售,实在力不从心。“特别是到了10月下旬,梨子还没销多少,又面临苹果采摘”,李娟再一次用嘴做起了微商。
有了之前的销售经验,这一次,她不再单打独斗。李娟找到了镇政府、加入“乐村淘”,联系上了“宿州好人”、埇桥区红十字志愿服务总队队长郑旭,一方面帮忙发布李娟的售卖信息,一方面发动社会爱心人士帮忙购买她家的水果。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一万多斤水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全部售卖一空。
随着水果的网络销售,李娟身残志坚的故事也逐渐传播开来。但李娟却有不一样的想法:“我不希望别人因为我是残疾人,同情我才来买我的水果,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别人是觉得我的水果口感好、品质好,真心实意购买。”
自从开始做电商,笑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这张饱经病患的脸上。现在,李娟的电商之路越来越顺遂。天气晴好、家里人忙着打包水果时,她会让母亲把自己抱到院里,“看着他们忙活,我心里也高兴。今年还要继续帮家里卖水果,如果有余力,也想帮助一下乡邻。”李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