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丽淸
教育家叶圣陶说: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培养教育,才能达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有一次在课上,为了调节课堂气氛,缓解学生的疲乏感,我突发奇想让学生做一个撕纸的小游戏,学生们顿时来了精神。我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32开大的纸,让他们把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之后撕下一个正方形,最后再撕下一个长方形,让他们互相看看自己手里剩下的是什么形状?当他们完成这个游戏时,把小手高高地举过头顶,互相看着同学手里不同的纸张造型,孩子们明白了:我们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听到的指令一样,做的动作一样,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我就是我!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具去打造每个孩子。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成长环境。走近每一个孩子,了解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的不同并无条件地接纳,是每个家长及师者要学习的功课。
在我教的二年级班里有一名男生叫陈家冉,他听课时手里总爱玩橡皮、尺子、铅笔等小东西,貌似心不在焉。我曾悄悄地观察,他会用橡皮、尺子搭一座桥或是一个跷跷板,神情专注地观察。我有好几次故意在他“专注”的时候提问,他回答得非常正确,能准确读出我们正在讲的是第几题、第几行、第几列。我之所以没有严厉地批评这个孩子,是因为我所学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帮助我理解了这个孩子。
这是一个听觉型的孩子,他在听的过程中动手的过程,也是脑子转动的过程。如果我去说教,那么他小手停下的同时,脑子也像运行的风扇一样马上断电;如果我去说教,会在全班孩子面前伤他的自尊;如果我去说教,他会被贴上注意力差的标签。是我带着好奇的尊重保护了他的小心灵,避免了一次“不公正”待遇的发生,同时他也提醒我:尊重每一个孩子,了解每一个孩子,才能让每个孩子得到恰当的教育。就像心理专家萨提亚所说:问题不是问题,如何解决才是问题。
因材施教不是一句口号,作为教育者,如何从生理、心理方面去了解并接纳每个孩子的差异性是至关重要的。在我的班级中还有一位女生,写字速度比同龄人慢,握笔姿势也不正确 ,书写的字自然不美观,比同级的学生完成作业时间要长,是医学上所说的“钳子手”。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一样,接受的家庭教育不一样,身体发育的状况和学习能力也就不一样,接受孩子自身的差异性,才能不给类似孩子贴上“笨孩子”的标签。这样的孩子经由适当的健脑操及相关肌肉锻炼,“钳子手”的习惯会很快得到纠正,而非我们眼里的“问题儿童”。
如同花儿需要空气、需要阳光雨露,孩子也需要理解、需要尊重、需要呵护、需要爱,这些是他们成长所必需的空气和阳光雨露,有了这些“养分”,孩子们的身心才得以滋养并健康成长。教育的终级境界就是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他自己!
(作者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大同市矿区平盛第三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