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见习记者 刘镁澈
男主人覃伟是出生在南宁的壮家小伙子,女主人臧清是出生在内蒙古包头市的蒙古族姑娘。一走进这个“壮蒙结亲”家庭,最显眼的是摆放在钢琴架上的家庭合影。有夫妻俩和双胞胎女儿一起身穿蒙古族服饰的生活照,有一家四口参加“壮族三月三歌节”的节日照,有一家老小亲密相偎的全家福……一家人的生活凝聚在一张张照片里,幸福美满的气息洋溢在家里的各个角落。
臧清用一阵爽朗的笑声迎接我们,热情地给大伙端上一杯杯蒙古奶茶后,她跟记者聊起了自己的“南宁生活”。
融入城市的文化和生活
2001年大学毕业,臧清就从学校被招到南宁工作。“刚来南宁的时候,最初不适应这里的天气,太闷热潮湿了!同事朋友们纷纷给我支招儿抗暑防潮。住了近两年时间,才适应了这里的气候。”
接下来就是要习惯南方的饮食。臧清在南宁工作后,单位的本地同事经常带着她寻觅邕城美食,渐渐地她迷上了吃米粉,老友粉、螺蛳粉样样喜欢。
“语言上也没有障碍,在这里工作一年多,我就能说一口流利的‘南普’,能听得懂简单的本地白话,听得懂带壮语口音的普通话,我感觉自己很快就融入了这座城市。”说起刚工作时她听不懂本地话,单位的同事们又是当她的翻译,又是当她的老师,臧清就特别感激。
“友好、包容。”谈起对南宁的第一印象,臧清这样夸赞。“这是一座不排外的城市,我们单位招收了不少外地其他民族的员工,大家都感觉南宁特别包容,你不仅不会被本地人排挤,还会得到他们的很多帮助。南宁人对外地人接纳度很高,你能顺利地融入这里的文化和生活圈子。”
爱情让“壮蒙结亲”更亲
“真正由适应‘南宁生活’到成为‘南宁人’,应该是2006年跟这位壮族小伙子结婚后吧。”臧清看着覃伟大笑说。
两个民族的联姻,让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在这个小家里得以充分交融。覃伟说:“现在我们家的主食有米饭、稀饭、面条、馒头,我岳母爱泡蒙古奶茶,我妈妈爱打油茶、做糍粑。两个民族的菜系交混出现在餐桌上,大家都吃习惯了。”两个民族不同的饮食习惯让这个“壮蒙结亲”家庭的餐桌变得丰富多彩。
在这个“壮蒙结亲”家庭,壮族和蒙古族的节庆都要庆贺。“广西各民族的节日非常有趣。”臧清告诉记者,嫁入壮族家庭后,跟随丈夫一家过壮族节日让她大开眼界,特别是“壮族三月三歌节”,不仅让她年年体验民族节庆盛宴,还让她享受了节日的假期。
覃伟对记者说:“民族间的习惯、文化差异反而为我们的家庭生活增色。在生活中,我们相互尊重各自的民族习惯和文化传统,互相学习、互相包容,结婚这么多年来,我们恩爱和睦、互敬互爱,享受着温暖的家庭生活。”
安宁家园明天更好
如今,这个“壮蒙结亲”家庭孕育的第二代都已经7岁了。夫妻俩给这一对双胞胎小女孩分别取小名“壮壮”“蒙蒙”,以纪念这一段千里姻缘。
蒙古族的姥姥照顾两个外孙女的饮食起居,闲时姥姥和妈妈教两个孩子唱蒙古族歌曲,跳蒙古族舞蹈。壮族的爷爷奶奶则负责孩子上下学的接送。放学路上,爷爷不时教孙女们几句壮语,爷孙三个其乐融融。
家里老人身体不好,性子爽直的臧清就担当起了“健康管家”,时刻注意老人的身体状况,给老人买药送医。“臧清是我的贤内助,由于我工作时常出差,又到外地挂职,家里的事情大多是她在照料承担,特别在教育孩子方面,她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覃伟由衷地感激妻子对家庭的付出。
谈到未来,覃伟说:“希望这个家一直和和睦睦、安宁幸福。”臧清说,“南宁发展得越来越好,未来嘛,我希望我们家也跟上城市的脚步,生活事业更进一步,还希望我们能培养出优秀的‘壮蒙’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