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日,海南三亚一位老人与当地城管发生争执的普通事件,随着一段监控视频的曝光,迅速演变为一场关于“隐私权”“视频监控监管”的热点话题的讨论。
□ 新华社记者 王存福 梁建强
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各种商业场所,你无法避开一个个的探头。但这是否意味着:从此,你的行踪将无所遁形,你的隐私将无处藏身?
一位“候鸟”老人与当地城管发生争执的普通事件,随着一段长时间监控视频的曝光,迅速演变为一场关于“隐私权”“视频监控监管”的热点话题的讨论。
频频发生的个人在公共场所的监控视频外泄事件,暴露出了哪些问题?监控视频何时可以调看、怎样才能公开?哪些人有权调看并公开呢?
追问:公共场所监控视频,怎能“来源不清”?
“候鸟”老人事发当日在三亚多个路段的监控视频,反转了剧情,却同时深深刺激了不少公众的神经。
从密集的网上评论中,可以看出人们的困惑和质疑:
剪辑如此细致的视频,需要对接联系多个部门,并且调取视频需要一定的法定程序,一般需要公安机关等部门通过立案等程序进行调取查看;如果是政府部门调取视频,那为什么不通过政府权威部门发布,却通过一个未经认证的自媒体公众号?
记者采访发现,公安机关在部分道路上建设视频监控,用于交通和治安管理,安装点位根据公安工作需求选择确定,有严格的内部审批和建设管理制度。公共区域视频监控探头由相关政府部门依各自需要建设管理,对诸如大型物资储备单位和大型商贸中心乃至小区等场所,大多地方法规跟公共场所一同纳入监管,规定应当安装的技防系统由场所和部位的所属单位投资建设,并接受公安机关的指导和监督。
这也就意味着,网帖中暴露的视频无论是公共场所还是商业场所,如果不是部门通过法定程序调取,均涉嫌违法。
记者向三亚市交警部门及三亚市天涯区等多个部门问询视频来源后,得到的答复均为“不清楚”“不知道”。
疑问:监控调取“难”“易”并存,为何“反差巨大”?
如果你要认为监控视频调取很容易,那就大错特错了。
商店监控,顾客“调取难”。今年11月14日,武汉市民吴女士在位于武昌区中北路汉街的服装店UR购买了一件服装,但由于认为存在质量问题以及穿着舒适度问题,打算退货。收银员声称曾告知商品售出后不能退换。吴女士认为店员并未告知不能退换,且店内装有监控,故申请调阅监控查看当日情况核实,遭到拒绝。
银行以保密为由,“不给看”。公开报道显示,多地储户在银行办理业务时,因在ATM机取款忘记取卡,或是因为物品遗失等问题申请查看监控时,多遭到银行拒绝。记者在湖北多家银行问询了解到,如确有需要调看视频的情况,可选择报警后由警方来调取,或者起诉后让法院来调取。
一方面,公民在维权时时常遇到监控“难调取”问题,另一方面却是一些视频频频外泄,甚至在网络中随意传播。
再问:防范监控视频被非法调阅,还要做什么?
公众的隐私权究竟该如何保障?
实际上,对于防范监控资料被非法调阅,部分地方已进行了探索。2013年,河南省通过了《河南省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
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传播或者未经公安机关通知查看、复制机房系统采集保持的信息。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可以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处以5000至30000元罚款,对个人处以1000至5000元罚款。
有专家指出,视频监控这一措施实施了数十年,但当前对于监控视频的安装、视频内容的使用等方面,相关的监管责任尚不够明确,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办法,这对于约束相关行为,避免公民隐私被侵犯增加了难度。
山东新亮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新亮认为,参照相关法律法规,视频的调阅权限,一般只能是公检法司系统以及安全部门,调取也必须是基于执行公务、办理案件的需要。
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王国华表示:“政府部门必须建立更加公开、透明、全面反馈信息的机制,对于热点事件的调查,应当更加注重程序正义。”